傳統老戲之於Z世代觀眾的意義:原典版《牡丹亭》
7月
01
2025
原典版《牡丹亭》(臺灣崑劇團提供/攝影蔡宜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6次瀏覽

文 黃宣禔(青年作曲家)

原典版《牡丹亭》由臺灣崑劇團製作,其核心理念源自於對文本及唱腔的溯源。製作團隊找到了目前所見最早記錄全本《牡丹亭》工尺譜的《納書楹曲譜》,根據其文本及曲腔進行發想,試圖復刻成書之初的表演形式及美感。

多數新觀眾(包括筆者)首度走進崑曲,多半靠青春版《牡丹亭》入門:劇情戲劇性強、文字語感更易理解,布景燈光華美,好懂又好看。原典版則走了另一條更為曲折,卻也更貼近作品原意的路線。

在敘事節奏上,與以敘事完整度取勝的青春版相比,原典版《牡丹亭》將舞台焦點鎖定在〈驚夢〉、〈拾畫〉與〈幽媾〉三折,並以少量輔助折子串聯前後,以兼顧新觀眾對劇情的基本掌握。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對資深戲迷而言,能在重點折子中細品表演精粹,卻是另一番觀賞樂趣。

本次演出採上下本設計,藉由鏡像結構編織情感波浪。上本以〈訓女〉鋪就封建家教與社會規範,隨後以〈驚夢〉為核心折,完整描繪杜麗娘從乏味日常轉向春心萌動的心理軌跡。戲劇主排特別強調梳妝、照鏡、換衣等細節,透過水袖與目光層層堆疊湯顯祖筆下對自我與愛情覺醒的隱喻。下本則聚焦於〈拾畫〉與〈幽媾〉:溫宇航老師飾演的柳夢梅接棒獨角戲,近四十分鐘瀟灑自如的唱唸做表將人物細節及故事情節一氣呵成,與上本杜麗娘的花園獨白形成鏡像對位。本版並恢復石道姑角色,增添市井與宗教層次,使柳、石對答成為劇情雙線推手。其餘折子(如〈尋夢〉、〈寫真〉、〈鬧殤〉、〈回生〉等)遵循「只刪不改」原則銜接,確保敘事連貫。雖然下本尾聲因篇幅壓縮略顯急促,整體男女獨角戲遙相呼應,仍成功營造出潮汐往返的古典對稱之美。

在語言風格上,青春版語言與舞台皆向現代靠攏:台詞改為口語,在保留崑山腔韻味的基礎上,增補對白以強化人物互動;舞台捨棄傳統虛擬身段,改以臉盆、茶盞等實物與具象布景呈現,借鑒歌劇、話劇的視覺語言,為觀眾提供更直觀、沉浸的觀劇體驗。

原典版語言音色古樸而峻拔;曲文則沿用湯詞原貌,辭采瑰奇、句式精煉,字裡行間兼具「尊情」「務奇」風格,映現晚明文學率真浪漫的審美氣質。湯顯祖善以典故織就意境——每折下場詩悉選歷代詩句串聯,層層隱喻使文本如機鋪織,觀者須藉古典知識方能盡覽深意。若說青春版主打通俗導入,原典版則以幽僻詞章、復古工尺與多義典故構築高密度語言場域,將崑曲「至情」之韻與明代學人風骨原汁呈現,既提高文化門檻,也為細讀者提供無可取代的沉浸式文本體驗。

至於舞台美學的部分,原典版採「減法」設計:上下本舞台對道具及佈景的使用皆相當克制,從根本上回歸寫意傳統。場景的寫意,取而代之的是由曲腔與程式身段書寫的時空美感;〈驚夢〉中的披襖、照鏡,〈拾畫〉裡的玩畫,皆依靠水袖、眼神與步法層層遞進,將人物心波化為可見線條。唱腔以《納書楹曲譜》工尺為根,音調質樸;樂隊復刻當今少見的文場提琴,使琴聲與笛聲交錯出深刻的聲音質感。以上種種設計,都讓觀眾更將視線鎖定在演員精雕的身段與幽僻詞章。整體調度如工筆淡彩:色彩克制,留白充裕,卻因密度極高的唱唸與身法,使湯顯祖深奧多義的文本在寂靜舞台上浮凸成形,形成與青春版「加法」視覺的鮮明對照。

Z世代初探崑曲往往卡在三道門檻:一是古文曲詞與「水磨腔」聽覺隔閡;二是舒緩唱做與快節奏影像敘事落差;三是「一桌二椅」寫意舞美對寫實視覺的理解真空。破解之道可循「視覺導覽+情境預習」雙軌,就像1930年梅蘭芳赴美,以近兩千幅中英圖軸拆解服飾、臉譜與程式,成功為異文化觀眾搭橋。本次臺灣崑劇團於節目冊繪製《牡丹亭》人物關係圖亦屬同理,若再加入曲牌示意、腔格範例與QR-Code音頻導聆——如王安祈的「愛上《牡丹亭》」廣播——讓觀眾在入席前完成「預熱」,則語言、節奏與舞美門檻皆可被轉化為探索樂趣,傳統藝術也能在新世代獲得更高黏著度。

《牡丹亭》歷久不衰的根本,在於湯顯祖對「至情」——生者可死、死者能生的極致情感——的深描。杜麗娘在夢境中投射對自由與愛的嚮往,柳夢梅則以掘墳還魂實踐「生死可越」的癡情;二人追索本心的軌跡,皆映射青春、理想與自我價值的普世議題。文辭雋永、曲調典雅固然動聽,更動人的是那份衝破禮教束縛的情感真實;即使必須經由改編、翻譯以跨越語言與媒介,作品所呈現的人性探問仍超越時代及文化邊界,與一代代的觀眾持續對話。在此背景下,臺灣崑劇團嘗試復刻《牡丹亭》初始樣貌的做法尤顯可貴且具深遠意義。

原典版《牡丹亭》不像速食娛樂,它要求觀眾卸下對「好看、好懂、好快」的期待,改以耐心和想像力換取深層回響。對身處訊息洪流的Z世代而言,這份「慢」或許正是一帖解毒劑——提醒我們在閃爍的螢幕之外,還有以呼吸、以指尖、以水袖丈量的時間。經典之所以不朽,靠的是層層轉譯與不斷對話;只要我們持續尋找與今日語境的連結,讓觀眾獲得進入門徑,傳統藝術便能在新的世代中重新呼吸,綻放屬於此刻的生命力。


原典版《牡丹亭》

演出|臺灣崑劇團
時間|2025/05/31 14:30、06/01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
或許因為有《鏢客》珠玉在前,才顯得《錦衣》略為遜色。然而以豫劇團創團七十年的歷程而言,《錦衣》與《鏢客》開啟了文戲以外的另一條新路徑,以共同宇宙建構了架空的武俠世界,各式武器的運用也相當多樣化、別開生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