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
195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原籍苗栗三義客家人。17歲,就讀台中一中時,開始寫詩。1980年代初期,研讀戲劇研究所階段,受教於姚一葦老師,並因初識陳映真先生,在他的介紹下進入與蘇慶黎一起工作,建構左翼國際觀與藝術觀。1986年,在投身底層寫作的年代,進入工作,連結藝術勞作與庶民生活對等的視線。1989年,從亞洲第三世界出發,展開民眾戲劇的文化行動,1996年組合,巡演兩岸及亞洲各國,進行民眾戲劇的串聯。 九二一大地震後,2000年春天,於地震區域石岡和在地十位農婦互動,協助成立「石岡媽媽劇團」,成為日後台灣社區劇場典範。2009年,以一年時間和「南洋姊妺會」合作,恊助新移民成立「南洋姊妺劇團」,成功推出社群劇場代表性演出作品:<雨中的風箏>及<飄洋的夢想>。 具備二十年以上劇場實務、寫作及文化論述經驗。多年來,在社區中策劃、執行並身兼工作坊訓練者,開展民眾性社區劇場工作坊。並發表相關文化観察及論述。在戲劇上,鍾喬聲明是將創作性的「民眾戲劇」和社會實踐的「民眾戲劇」區分開來;創作就是要深入風格與內容的核心,而劇場的社會實踐,就是將身體與意識還原給社區民眾。 曾獲2017年台北市第21屆文化獎。 曾任第一屆與第二屆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
熱門文章
《夜半鼓聲》敲響的是什麼?
1856
3月
12
2019
劇場、社區共同體與變身
1666
3月
04
2019
來自南方的劇場——與泰國民眾戲劇的重逢
1661
4月
17
2019
所有文章
24 篇
看這齣由青年劇作家郭宸瑋書寫,獲臺北文學獎首獎,而後搬上舞台的作品。——作為觀賞劇本的讀者,腦海輸出的畫面,不是依時間軸線被整合,而是在切換狀態下以一種「共時性」的畫面,出現分割時空中,這樣的設計所謂何來?
8月
08
2023
這麼看來,這齣戲最大的啟示幾乎是:被遺忘的是,現實記憶中「煤」聲「煤」息的礦工;被記憶的是:經過「美」的純粹化之後,留存在被「形象」所馴化的感知中;追根究底,這是記憶的碎片,如隕石般在美的面前爆裂之際,來自底層的叩問。(鍾喬)
11月
12
2021
「後設」情境的創作,拉出平行時空的結構,意圖鮮明,並藉此,將作者以一個腳色身分拉到觀眾面前。⋯⋯,導演維繫一貫風格,在詩的歧異性與戲劇的構造面間交錯開展,表現出闖入的寺山修司與當代亞洲戲劇前衛思潮的寺山修司間,如何度量人在意識、潛意識與超意識的衝撞。(鍾喬)
2月
01
2021
這些年來,劇場界風行著以議題入戲的創作風。從開放社會的角度而言,劇場作為一種另類思考的文化行動,似乎脈絡更趨鮮明,這無疑是戲劇美學的社會性驅力。然而,議題入戲也存在著弔詭性。很常出現的是:在民主的假借上取得戲劇表現的政治正確性;卻在明知或潛意識中,刻意避開問題意識的核心。⋯⋯然則,這似乎成為「烏犬劇場」在創作《麻嗨猴》這齣以議題出發的戲時,某種警覺性的自省。(鍾喬)
12月
09
2020
讓身體回到歷史的「共時性」中,是紀錄劇場一項很鮮明的功能。《非常上訴》以這樣的元素,進行以當下剖析歷史的行動。因為時空架構在法庭上,我們發現從過去到當前、從戒嚴到解嚴後的今天,法庭所象徵的威權或權宜轉換,並未有太大差別的轉變,且處於相當類似的脈絡底下。(鍾喬)
11月
27
2019
從《白色說書人》的結構,我們最具體的發現在於:歷史作為共同記憶的一個環節,並不是時空過往的重提,而是因著當下生活中的點滴連帶,在我們的面前重新回復了生機。(鍾喬)
11月
13
2019
我們與社會主義革命,有共同的真理嗎?梅耶荷德和當下的我們,只有你的真理、我的真理?那我們共同的真理何在?這些提問,既是想像的,也同時是記憶的。只不過,兩者不是一體的,而是交錯在我們身體與意識中的兩件事。它們也互相提問。(鍾喬)
10月
29
2019
「轉型正義」如何讓社會賦權以民眾視線的參與角度,追尋左翼共同記憶被滅殺的歷程,成為本劇的核心思考。亦即,《明白歌》所提供的表現曲線,是以螺旋向地底探究的方式,關注焦點於表演藝術如何貼近民眾社會的感性上。(鍾喬)
9月
26
2019
舞踏最早如屍身,危立於戰後日本的廢墟上;跟隨著戰後浮沉的資本主義發展,一個全面資訊化與消費化社會的瀰天蓋地,這廢墟上的身體,愈趨「變身」為匍匐在資本理性排除的視線下,將自身物質化為蟲蠡的身體,無論其身或隱形,皆已異化了被資訊化、國家化所規訓的體制想像。(鍾喬)
8月
29
2019
《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在這樣的脈絡下,顯現出劇場美學與當代客家民眾史的連帶,特別在與日本殖民勢力的武裝對抗方面。這是台灣客家走出被遮蔽(或自我遮避)狀態的核心命題。(鍾喬)
6月
12
2019
露西亞與《尋找露西亞》劇中,以「教習劇場」為出發的論壇演員,表現的應是:行動與性格之間的「矛盾性」。這是演出後,值得提出的反思。因為,矛盾所產生的動能,讓劇場和論壇發生辯證關係時,以世界為中介,生產舞台與觀眾之間,從一塊衣被連結上百數千塊衣被,所形成的一塊表現出「露西亞們」結構性面貌的「百衲被」。(鍾喬)
5月
14
2019
當新自由主義風潮襲捲表演市場之際,夜半敲響的鼓聲,回過頭來提醒我們:觀眾如何以民眾的身份,從自己生存的土地上,重新審思作為主體性的重要,這既是舞台的,更是現實的「疏離效果」。(鍾喬)
3月
12
2019
二十年來,從地震災區甦醒的這群農婦,從走過的足跡中,嘗試看見未來。劇場是生命經驗的表現,意味著從日常生活到美學空間的轉化。因此,劇場不可能是為了表演而出現在觀眾面前的事情而已——雖然,它經常這樣子被看待。(鍾喬)
3月
0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