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無頭之身的劇場敘事:《騷動之川》與《落頭氏》
6月
18
2025
落頭氏(身聲劇場提供/攝影李羽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67次瀏覽

文 林乃文(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五月台北恰有兩部劇場作品,主角皆身首分離,但以不同的劇場敘事方法,走向內容相異的主題。

頭,向來被視為身體的指揮中樞;一個人的心智、眼眸,最具識別特徵的臉、對外說話溝通的嘴,都集中在頭部;而身體,就像為中樞運輸運作生命能源,與執行動作行為的龐大系統。身首分離,不管是無頭之身,或無身之首,一瞥即震碎人類對自我完形的想像,也因此裂生隱喻無數。

攝影家張照堂曾有一知名黑白照系列:無頭之軀,看向平淡無奇的日常風景。拍攝時空在1960年代台灣,不著一言地反映那個壓制噤聲的特殊時代——恍若人們腦袋被強行置換,變成某種特許模式,無頭之人在島國遍地行走、如常生活。

時隔六十年,自由開放小確幸、俯拾即是,何以無頭之軀與無身之首又來到我們眼前,並且再度爆擊我們的感官?這回無頭之軀的內涵發生了什麼變異?

一向以聲響、節奏、身體律動見長的身聲劇場,再次從神話傳說鄉野逸史提煉素材,創造出一種身首分離的「異人」形象,由兩名女演員莊惠勻和劉佩芬,分飾一個人分裂的兩半:無身之首和無頭之身。二人擁有相似的裝扮、相似的身體節奏,而分別不同語言:華語和福建話;分別不同的記憶起點與情感認同;甚至不時互換位置,顛覆頭與肉身的主僕指涉——「兩個都是我」,擺脫二元選擇的對立。此「異人」始終保持高度的雙重性,反得以逃逸於分類暴力之外,徘徊邊緣,不被歸類。

「異人」的身分,隨著穿越不同時代,也產生高度的變異性:1931年因瘟疫被隔離在木寇山的華人母子,1963年兒子無由死於臺灣的檳城母親,1980 年來台學習人類學的女僑生;這使得「異」的區分機制,不斷翻轉,雜揉異人的多重敘事,自始至終,並不追求主體的完整,以裂解始,以裂解終。

落頭氏(身聲劇場提供/攝影李羽涵)

原本,「頭」是思想、語言與主體性的象徵,而「換頭」是殖民暴力最深刻的介入,身體成為被重新配置的權力位置。又或者身首分離,有如情感或認同的離異和破碎化,猶如上一代的離散經驗遺留給下一代的糾葛;這種種文化指涉,在最後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女性身上,再度被裂解;女僑生斷頭的原因,來自一場車禍,日常的交通事故,無冤無仇,似純出於偶然。由此「異人」敘事,飛越了國族認同的框架、離散失根的文化語境,終於落腳當代,卻變得更加模糊辨識。

由法國埃梅劇場(Le Théâtre de Ajmer )導演法蘭克・迪麥可 (Franck DIMECH)和台灣娩娩工作室合作的《騷動之川》,似乎接續了《落頭氏》未盡的當代敘事,然舞台敘事手法,截然不同。生於神話已杳,宗教中落,音樂也涼,靈魂不知所由何去的時代,人們能把握的就是一生一世,努力工作,體驗人生,暢活自我,直到心跳停止。這樣的當代「神話」,卻也在一個幼小女童的無頭屍身,被遺棄在河川之濱,瞬間粉碎。而質問的載體,不再是曲折隱喻的身體姿態,而是一句句冷冽精確的語言。

騷動之川(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楊詠裕)

《騷動之川》的演員賴玟君、安原良、胡書綿、林唐聿、廖原慶皆來自台灣,劇本則來自法國劇作家阿諾・卡列嘉 (Arno Calleja),從2018年台北讀劇開始,經歷疫情延宕,終於在今年演出,劇組已斷斷續續磨合七年。所謂「騷動之川」,並不特指某座城市,而像一個全球化時代的比喻:某一條貫穿人工城市、稀有的自然保留地帶,暗自保存野蠻、慾望或生機的潺潺細流,尚未完全規格化的所在。用劇作家的語言形容,宛若「人心的黑洞」與「世界的排水孔」,被每個說話者提起,作為全劇不在場的在場。

命案發生後,市民、警探、無業遊民、母親、占卜師,各自以直挺挺卻疏離寂寥的身體,喋喋不休卻無法溝通的語言,傾訴所聞。道斷底下是各自的生命履歷,各自的主觀偏見,各執一詞,如盲人摸象,真相終究陷於泥沼。

這不禁令人想起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名言:「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觀眾聆聽著不同人格的「證言」,一步步走到語言的邊境,探望邊境外的深淵,再難前進半步,那劇場最最渴望復辟的,原已藏在語言編碼之外的「異」狀。

騷動之川(娩娩工作室提供/攝影楊詠裕)

對我來說,全劇最富詩意的,是受害小女孩(賴玟君)的長篇獨白。她身體外表完整,身著橘紅色洋裝,面向觀眾,視線微仰,雙手交握,侃侃而談:假如她的生命沒有被斬斷在五歲那年,她的六歲將如何、十九歲會如何、二十歲會如何、三十歲會如何、三十五歲會如何、五十五歲會如何,像流水帳一樣。她本來很有可能,會經歷如你我對生命的渴望與奮鬥,失望與茫然;會與我擁有們相似的當代神話——夢想;因為醫學發達,她很可能活到百歲上下,活到把人生所有想做的事都做過一遍,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活到捫心自問毫不後悔,活到「沒有遺憾地耗盡」。語速不快不慢,聲情不情緒化不戲劇性,在她懇切的自述中,聽眾赫然發現:所謂「一條寶貴的生命」,若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最後耗盡;終點都是空虛。看似多樣的生命選擇,其實邊界歷歷在目。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雖都是身首分離的劇場敘事,但風格手法大相徑庭,提供不同的看戲歷程。

《騷動之川》

演出|娩娩工作室、埃梅劇團
時間|2025/05/2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 實驗劇場

《落頭氏》

演出|身聲劇場
時間|2025/05/04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