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
7月
18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65次瀏覽

成團十六年,經歷大小創作計劃的自我鍛鍊,從讀劇、線上、到音樂會的艱辛歷程,躍演終於推出《勸世三姊妹》正式演出。巡演行程從高雄衛武營開始,觀眾口碑迅速傳開,半年之後,在難忍暑熱當中跳進台北城,讓那不斷堆疊的熱烈期待,有了著落。

宋家三姊弟(妹)單純短暫的返鄉之行,陰錯陽差地演變成一場爭奪瀕死長輩(大伯公)遺產的爭鬥,家族歷史的揭秘歷程,和生命認同的回溯之旅。在土地開發都更的現實背景中,三姊弟(妹)因為祖厝的所有權,被迫捲入黑道把持的逐利場域,和大伯公的家族糾葛;逐漸凋零的牽亡歌陣表演,原是宋家父母的專業,因為大伯公的遺願,而成為三姊弟(妹)擺脫「下下籤人生」的指望,最終更成為家人的情感認同。

機器神

就文本而論,《勸世三姊妹》雖以「牽亡歌陣」與親子關係為主軸,具體內涵卻更像是當代文化現象與社會議題的「大雜燴」:城鄉/地域差異、都更糾葛、多元性別、社群媒體,語言和音樂同樣具有這樣的混雜特色,讓觀眾能毫不費力地跟隨著大伯公,如「通靈少女」一般地進出那個既陌生又熟悉,既傳統又現代,既神秘又直白,既搞笑又嚴肅的「多重宇宙」。

既是「大雜燴」,又是「多重宇宙」,戲劇動作與角色關係中的許多「不合情理」,是不是就可以被「理所當然」地接受:宋國珍返鄉的真正意圖,究竟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取得地契、保住祖厝,為何需要弟妹同行?又為何會將地契如此重要的文件,遺留在無人居住的祖厝?宋德正為何能不顧對子女(特別是宋國珍)的深情與責任,為大伯公自願犧牲,留下讓他們無法翻身的債務,迫使他們流落異鄉?宋母鄭美玲,在三姊弟(妹)艱難的成長過程中,為何不見蹤影?為何面對宋國珍的質問, 閃躲支吾,甚至讓姊弟(妹)陷入阿獅與黑道設下的險境?她究竟是死是活?大伯公既然鍾愛宋德正,甚至勝過自己的親生子嗣,又為何讓他無故頂罪,甚至死於非命,卻不追究真相?為何對三姐弟(妹)離鄉之後的遭遇,漠不關心,卻以為利誘他們回鄉,重振「牽亡歌」風光,就可以補償前錯?阿獅與黑道的勾串,是重振家風的正義之舉,還是自私自利的貪婪行徑?又與開場時大張旗鼓的「陳雲霖」有何牽扯?

因此,宋國珍(與弟妹)的「下下籤人生」,不僅與她(們)自身的選擇無關,甚至與她(們)身邊親人的決定,都沒有直接的關連,卻只是各種不明所以的隱瞞與誤會所致。

最終,大伯公「神奇地」活了下來,都更爭議因為黑道落網而「神奇地」平息不見,三姊弟(妹)「神奇地」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短短幾天之內學會原本必須長年鑽研的牽亡歌陣,化解了家族歷史與個人生命中的許多缺憾。牽亡歌陣,因此不只渡化了死者,讓他們能放下世間牽掛,安心西行,也同時渡化了生者,讓他們能放下遺憾記憶,安心北上。

只是,這一切都充滿了「機器神」的意味。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整體而論,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純熟流暢,值得肯定,兩批人馬在醫院搶奪大伯公,麗卿姨、國珍、國豪被阿獅囚禁,三姊弟(妹)為父親渡化的牽亡歌舞,是非常精彩的幾個段落;旋轉舞台的使用,是為靈活場景變換,並能讓敘事對話與抒情詠唱的交替串接更為流暢,卻因為舞台本身的沈滯感,和不同高度平台對演員動作的挑戰,而影響了換場的節奏,導致部分段落,特別是較短的過場(如國珍被阿獅誘騙到酒店,遭受黑道威脅的場景),有突然斷裂、莫名停滯的情形,是美中不足之處。

《勸》劇演員在戲劇表演與歌舞表現的協調,對音樂、語言的掌握,都有還不錯的表現,大致能展現本地音樂劇工作者多年努力的具體成果,只是在角色建立、情感演繹、與情緒表達方面,卻也有稍嫌誇張輕浮,經常用力過度的問題,缺乏細膩的起伏轉折,也更凸顯部分角色的刻板化傾向。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三姊妹的表現:整場演出,持續地將情緒維持在最高檔次,幾乎不曾有輕放舒緩的時刻,特別是大姐宋國珍,藉百無禁忌的語言作為護盾,全速前衝,如颶風一般掃過所經路途,毫無保留,實在很難讓我對她的「下下籤人生」有所同感,或對她最終與父母的和解,心生同情。音樂劇演員的表演,為配合音樂歌舞,或許要比一般戲劇表演更為誇張,但角色內在情感的細微變化(nuance),彼此間的糾結拉扯,仍然需要豐富的想像,和更深刻的思考。

舞台佈景陳設,相較於整個製作的規模,除了吸睛的牽亡歌棚之外,其餘物件,包括對導演場面調度影響重大的旋轉舞台,都嫌簡陋,製作品質有待提升;燈光、影像、服裝,與文本音樂一般,都有混雜特色,花俏、紛亂,讓人目不暇給,到了牽亡歌陣的高潮場景,更是火力全開、金光四射,確有創作者所期待的「嘉年華會」氛圍,只是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是否還有可能傳達牽亡文化所寄寓的陪伴、回憶、勸善意圖?一陣熱鬧過後,吟唱齣頭是否還能在觀者心中繚繞不止?

政治正確的通俗劇

《勸世三姊妹》創作團隊對音樂劇的熱情與專精,對在地傳統的關懷,對社會脈動的掌握,都值得肯定;成功的製作對躍演團隊發展的指標性意義,殆無疑義,對音樂劇創作者念茲在茲的產業發展前景,也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只是,經過了三個多小時的熱鬧歌舞之後,我仍然無法避免,近來在劇場中經常感受到的無力感,不是因為演出本身,而是演出所映照出來的當代舞台/社會光景。

簡言之,《勸世三姊妹》就是一部「政治正確」的通俗劇,有充分滿足感官的視聽娛樂效果,對重要社會議題有正確立場,並且有適當份量的「勸世」、「勸善」意義,特別是宋國美最後撕掉車票,總結全劇的:「車可以等,幸福不能等」,讓全場觀眾哄然,標示的不只是一部票房成功作品的誕生,更是對這個時代的一個註解。

音樂劇作為最受一般大眾青睞的表演藝術類型,可以是社會現實的重要指標,也能讓我們從辯證的角度,激發出批判思考的可能: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代,正是好萊塢音樂劇電影的全盛時期,銀幕裡的紙醉金迷,影院外的窮困潦倒,對照出「鍍金時代」的虛妄本質;1940-60年代的百老匯音樂劇黃金時期,呼應美國強權崛起的歷史事實,但也無法化解那逐漸蓄積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能量;當今百老匯最受注目的音樂劇《漢彌爾頓》,吸引了跨黨派、跨族群的觀眾,卻也更尖銳地召喚出劇場以外那個分裂對立日烈的社會現實。本地劇場界對音樂劇發展的討論,都不免要提及韓國音樂劇與相關影視產業的蓬勃發展,作為「他山之石」的參考,但,我們也不能忽略K-Pop、K-Drama的光鮮亮麗所無法掩蓋的,一般常民百姓必須承受的日益艱難的現實。

在台灣,我們是不是只要「簡單的幸福」就好?只要省去漫長前奏,直接進入主旋律的歡快就好?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勸世三姊妹》以直白話語鋪陳人間的細膩真情,台詞字字句句搞笑又諷刺,讓人笑得前俯後仰、不能自已⋯⋯躍演多次嘗試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劇演出,讓更多人認識自身文化,或是藉由觀看戲齣產生共鳴。
7月
18
2023
劇末(相對)原汁原味的牽亡歌陣,搭配亡魂歌隊為父親送行,紙錢紛飛的舞台畫面魔幻而唯美,更點出了牽亡歌「勸善」又「勸亡」的真正意義,不再只是借用本土音樂元素而已,而能真正與情節扣合。此外,音樂上的「傳統曲調新詮釋」,也呼應了劇本對傳統家庭價值的翻轉。
1月
12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台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