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化與現實感的未竟之地《三個傻瓜》
7月
01
2025
三個傻瓜(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6次瀏覽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本劇在視覺語彙的建構上可圈可點。運用多媒體設計巧妙構築虛實交錯的情境場域,結合AI轉化技術,使觀眾能更沉浸於場景敘事中。無論是拉加跳樓情節的空間感衝擊、阿漢與家人合影的溫情凝結,或藍丘將紙飛機射向艾琳娜的戲劇時刻,皆在視覺與情境連貫上拓展了舞台敘事的深度與層次。語言的多樣性與人物背景的多元性,更成為此次改編的一大亮點。劇中融入臺語、華語與英語等,呼應臺灣原生家庭語言使用的實況,也呈現出臺灣社會多元族群融合的現實與情感複合性。尤其臺語在多個溫馨或衝突場景中的運用,使人情味與地方色彩更加鮮明,為原著核心價值加入具體而動人的臺灣詮釋。

然而作為一部改音樂劇,真實性與戲劇張力的平衡困境著實不易克服,《三個傻瓜》的原作本身即有相當戲劇化的元素,而音樂劇形式更自然強化了「觀看」的成分,改編自多年前的教育現場困境,當下觀眾感受到的真實性本已進一步稀釋,加上主角身兼第一名學霸又反對體制、臨危不亂接生嬰兒、破解考卷防線等情節,角色光環過於理想化與生活經驗產生距離,難免削弱觀眾移情作用。這樣的安排固然提升戲劇可看性,但也讓「戲劇化」與「現實感」產生拉扯,失去在社會反思上更深的可能。尤其在音樂劇本來就傾向歌舞表演帶出情緒的型態,但在情節上的營造若失去真實作為底蘊,更加強化觀眾「觀賞」而非「對照」的經驗。

原電影對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在當年確實產生強烈社會效應,但臺灣近十年來對填鴨式教育早已有諸多反思與制度修正中。因此本劇在重申「反填鴨、重創意」的立場時,略顯與當代現況脫節,未能觸及目前臺灣教育真正面臨的挑戰(如教育資源不均、升學壓力的轉向、多元升學的實踐問題等),且劇中人物因要反對教育體制,某些時候反而失去了作為學生的良好態度,恰恰反映臺灣現在需要被提升的道德倫理問題,而在劇中未能直接回應當代現況甚為可惜,也讓我們不斷思考劇中教育議題的再呈現:已過時還是尚未深化?接續更顯示劇中對價值觀的描繪略顯扁平,看似過於清楚地劃分對錯,卻忽略當代觀眾對「灰色地帶」的思辨需求。例如,主角偷取考卷卻因為協助院長女兒順利生產而被赦免,這種「功過相抵」的處理雖然具有戲劇效果,但也模糊了倫理界線,未能讓觀眾在善惡價值上獲得更深入的反思空間,雖現代戲劇與過去的教化戲劇已經不同,但以教育議題作為討論思辯範疇的戲劇處理,似未能忽略教育深化的討論層次。

不可否認,果陀劇場長年對人際情感脈絡的捕捉與處理相當成熟,從友情、愛情、親情到師生間的衝突與和解皆有溫度與節奏。音樂與舞蹈的安排亦充滿能動性,巧妙融合寶萊塢風格、街舞與當代表演元素,賦予這部作品鮮明的節奏感與視覺活力。然而,面對改編自十六年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原作,創作團隊需處理的不只是內容上的翻譯,更有時代精神與價值觀的轉化問題。如何在忠實原作與反映本地現況之間取得平衡,讓情節既不過度理想化,也不失真摯情感,仍是一場極具挑戰的創作冒險。

果陀劇場此次改編的《三個傻瓜》音樂劇在技術層面與表演張力上無疑展現出高水準的製作質感,也展現了團隊對經典文本的敬意與創意轉譯的野心。雖然在議題深度與現實感建構上仍有值得反思之處,但其對於在地文化的融合、情感層面的觸動與舞台語言的多元嘗試,仍值得肯定。但對於改變過去的國外經典電影,時空背景截然不同、所採戲劇形式亦轉換,要處理到盡善盡美,對誰都是一項難題與挑戰。


《三個傻瓜》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5/06/1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