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化與現實感的未竟之地《三個傻瓜》
7月
01
2025
三個傻瓜(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6次瀏覽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本劇在視覺語彙的建構上可圈可點。運用多媒體設計巧妙構築虛實交錯的情境場域,結合AI轉化技術,使觀眾能更沉浸於場景敘事中。無論是拉加跳樓情節的空間感衝擊、阿漢與家人合影的溫情凝結,或藍丘將紙飛機射向艾琳娜的戲劇時刻,皆在視覺與情境連貫上拓展了舞台敘事的深度與層次。語言的多樣性與人物背景的多元性,更成為此次改編的一大亮點。劇中融入臺語、華語與英語等,呼應臺灣原生家庭語言使用的實況,也呈現出臺灣社會多元族群融合的現實與情感複合性。尤其臺語在多個溫馨或衝突場景中的運用,使人情味與地方色彩更加鮮明,為原著核心價值加入具體而動人的臺灣詮釋。

然而作為一部改音樂劇,真實性與戲劇張力的平衡困境著實不易克服,《三個傻瓜》的原作本身即有相當戲劇化的元素,而音樂劇形式更自然強化了「觀看」的成分,改編自多年前的教育現場困境,當下觀眾感受到的真實性本已進一步稀釋,加上主角身兼第一名學霸又反對體制、臨危不亂接生嬰兒、破解考卷防線等情節,角色光環過於理想化與生活經驗產生距離,難免削弱觀眾移情作用。這樣的安排固然提升戲劇可看性,但也讓「戲劇化」與「現實感」產生拉扯,失去在社會反思上更深的可能。尤其在音樂劇本來就傾向歌舞表演帶出情緒的型態,但在情節上的營造若失去真實作為底蘊,更加強化觀眾「觀賞」而非「對照」的經驗。

原電影對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在當年確實產生強烈社會效應,但臺灣近十年來對填鴨式教育早已有諸多反思與制度修正中。因此本劇在重申「反填鴨、重創意」的立場時,略顯與當代現況脫節,未能觸及目前臺灣教育真正面臨的挑戰(如教育資源不均、升學壓力的轉向、多元升學的實踐問題等),且劇中人物因要反對教育體制,某些時候反而失去了作為學生的良好態度,恰恰反映臺灣現在需要被提升的道德倫理問題,而在劇中未能直接回應當代現況甚為可惜,也讓我們不斷思考劇中教育議題的再呈現:已過時還是尚未深化?接續更顯示劇中對價值觀的描繪略顯扁平,看似過於清楚地劃分對錯,卻忽略當代觀眾對「灰色地帶」的思辨需求。例如,主角偷取考卷卻因為協助院長女兒順利生產而被赦免,這種「功過相抵」的處理雖然具有戲劇效果,但也模糊了倫理界線,未能讓觀眾在善惡價值上獲得更深入的反思空間,雖現代戲劇與過去的教化戲劇已經不同,但以教育議題作為討論思辯範疇的戲劇處理,似未能忽略教育深化的討論層次。

不可否認,果陀劇場長年對人際情感脈絡的捕捉與處理相當成熟,從友情、愛情、親情到師生間的衝突與和解皆有溫度與節奏。音樂與舞蹈的安排亦充滿能動性,巧妙融合寶萊塢風格、街舞與當代表演元素,賦予這部作品鮮明的節奏感與視覺活力。然而,面對改編自十六年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原作,創作團隊需處理的不只是內容上的翻譯,更有時代精神與價值觀的轉化問題。如何在忠實原作與反映本地現況之間取得平衡,讓情節既不過度理想化,也不失真摯情感,仍是一場極具挑戰的創作冒險。

果陀劇場此次改編的《三個傻瓜》音樂劇在技術層面與表演張力上無疑展現出高水準的製作質感,也展現了團隊對經典文本的敬意與創意轉譯的野心。雖然在議題深度與現實感建構上仍有值得反思之處,但其對於在地文化的融合、情感層面的觸動與舞台語言的多元嘗試,仍值得肯定。但對於改變過去的國外經典電影,時空背景截然不同、所採戲劇形式亦轉換,要處理到盡善盡美,對誰都是一項難題與挑戰。


《三個傻瓜》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5/06/1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