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化與現實感的未竟之地《三個傻瓜》
7月
01
2025
三個傻瓜(果陀劇場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7次瀏覽

文 黃星達(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本劇在視覺語彙的建構上可圈可點。運用多媒體設計巧妙構築虛實交錯的情境場域,結合AI轉化技術,使觀眾能更沉浸於場景敘事中。無論是拉加跳樓情節的空間感衝擊、阿漢與家人合影的溫情凝結,或藍丘將紙飛機射向艾琳娜的戲劇時刻,皆在視覺與情境連貫上拓展了舞台敘事的深度與層次。語言的多樣性與人物背景的多元性,更成為此次改編的一大亮點。劇中融入臺語、華語與英語等,呼應臺灣原生家庭語言使用的實況,也呈現出臺灣社會多元族群融合的現實與情感複合性。尤其臺語在多個溫馨或衝突場景中的運用,使人情味與地方色彩更加鮮明,為原著核心價值加入具體而動人的臺灣詮釋。

然而作為一部改音樂劇,真實性與戲劇張力的平衡困境著實不易克服,《三個傻瓜》的原作本身即有相當戲劇化的元素,而音樂劇形式更自然強化了「觀看」的成分,改編自多年前的教育現場困境,當下觀眾感受到的真實性本已進一步稀釋,加上主角身兼第一名學霸又反對體制、臨危不亂接生嬰兒、破解考卷防線等情節,角色光環過於理想化與生活經驗產生距離,難免削弱觀眾移情作用。這樣的安排固然提升戲劇可看性,但也讓「戲劇化」與「現實感」產生拉扯,失去在社會反思上更深的可能。尤其在音樂劇本來就傾向歌舞表演帶出情緒的型態,但在情節上的營造若失去真實作為底蘊,更加強化觀眾「觀賞」而非「對照」的經驗。

原電影對印度教育制度的批判,在當年確實產生強烈社會效應,但臺灣近十年來對填鴨式教育早已有諸多反思與制度修正中。因此本劇在重申「反填鴨、重創意」的立場時,略顯與當代現況脫節,未能觸及目前臺灣教育真正面臨的挑戰(如教育資源不均、升學壓力的轉向、多元升學的實踐問題等),且劇中人物因要反對教育體制,某些時候反而失去了作為學生的良好態度,恰恰反映臺灣現在需要被提升的道德倫理問題,而在劇中未能直接回應當代現況甚為可惜,也讓我們不斷思考劇中教育議題的再呈現:已過時還是尚未深化?接續更顯示劇中對價值觀的描繪略顯扁平,看似過於清楚地劃分對錯,卻忽略當代觀眾對「灰色地帶」的思辨需求。例如,主角偷取考卷卻因為協助院長女兒順利生產而被赦免,這種「功過相抵」的處理雖然具有戲劇效果,但也模糊了倫理界線,未能讓觀眾在善惡價值上獲得更深入的反思空間,雖現代戲劇與過去的教化戲劇已經不同,但以教育議題作為討論思辯範疇的戲劇處理,似未能忽略教育深化的討論層次。

不可否認,果陀劇場長年對人際情感脈絡的捕捉與處理相當成熟,從友情、愛情、親情到師生間的衝突與和解皆有溫度與節奏。音樂與舞蹈的安排亦充滿能動性,巧妙融合寶萊塢風格、街舞與當代表演元素,賦予這部作品鮮明的節奏感與視覺活力。然而,面對改編自十六年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原作,創作團隊需處理的不只是內容上的翻譯,更有時代精神與價值觀的轉化問題。如何在忠實原作與反映本地現況之間取得平衡,讓情節既不過度理想化,也不失真摯情感,仍是一場極具挑戰的創作冒險。

果陀劇場此次改編的《三個傻瓜》音樂劇在技術層面與表演張力上無疑展現出高水準的製作質感,也展現了團隊對經典文本的敬意與創意轉譯的野心。雖然在議題深度與現實感建構上仍有值得反思之處,但其對於在地文化的融合、情感層面的觸動與舞台語言的多元嘗試,仍值得肯定。但對於改變過去的國外經典電影,時空背景截然不同、所採戲劇形式亦轉換,要處理到盡善盡美,對誰都是一項難題與挑戰。


《三個傻瓜》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5/06/14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我,有一個問題?》的創作便是依循在這種心理機制下,試圖讓每個行動能夠在已知的日常與未知的奇異間,為觀眾創造一個不以結論為導向、保持可能性與可感知的世界。
11月
27
2025
儘管切入的方式不一樣,薛美華和鄭嘉音不約而同地從自身狀態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直視不再美麗的身體與生命狀態,在時序與創作上都經過時間淘洗,進入(創作者)的中老年,展現了長久與物件工作的從容與餘裕。她們享受時間、面對材質、創造空間、看見自身的狀態,然後融合彼此成物。
11月
26
2025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