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身於附身的故事《幽戀牡丹》
6月
19
2025
幽戀牡丹(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4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幽戀牡丹》取材日本歌舞伎《怪談牡丹燈籠》,而此作又可再溯源到明代瞿佑的志怪小說《剪燈新話》中的〈牡丹燈記〉,傳入日本後陸續改編落語、歌舞伎等版本——其跨文化、文類的轉化過程都會創造新的故事內容,構成層層「附身」、然後次次「轉生」的現象。至於《幽戀牡丹》更著重的是,情節背後的情感與慾望,附於喬慧生/王大(江亭瑩飾)與金蓮/紅萍(張孟逸飾)這對夫妻身上,滋生屬於此劇的獨特情節與解讀。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附身於故事裡頭:情節架構的鋪陳

《幽戀牡丹》是個非常工整的劇本。

前半部的情節是按著時序走,講述善妒的妻子金蓮,到丈夫喬慧生工作的書坊抓姦,撞見丈夫被女鬼纏身的情狀,而請出道長收妖,卻似乎越演越烈。後半部的發展則嘗試解決「丈夫的被鬼纏身」與「妻子的被鬼附身」,並將時序暫停與回溯,終於揭示了喬慧生與金蓮兩人的真實身份,然後層層拆解這個「鬼故事」的真相。

也就是說,前後段落的劇情像是彼此的鏡子,折射出情節的縫隙,與劇中人物的背景,互為因果。編劇李季紋維持了過往劇本的抒情性,又將《幽戀牡丹》的情節架構寫得層疊與綿延,且拿捏精準、充滿細節。前半部所佈下的多數線索乍看有意無心、若有似無,但幾乎都可在後半部情節找到對應關係。舉例來說,那幅南海觀音像的出場,最初是明示牡丹(鄭紜如飾)的鬼魂身分,也在後續情節的演繹裡顯露功能,並多少洩露真相。或是序場即出場的王道士(劉冠良飾),於情節間穿梭,看似穿針引線去解決事件,卻也是事件本身的觸發者。因此,所有情節、物件與線索都不只有單一作用,其附身於故事裡頭,也被附上不同寓意與功能。

編劇的安排嚴絲合縫,讓《幽戀牡丹》的情節如同案件的抽絲剝繭,雖架構平穩,卻多有出奇不意的發展。情節中確實有些邏輯與細節尚待釐清,像是女鬼牡丹既然見過王大與喬慧生,為何僅因名字的置換,就把王大認知為喬慧生?其中時間與距離的跨度,又如何解釋牡丹再次追索的原因?但相較於薪傳歌仔戲劇團過去的劇本,本次與正在動映的李季紋合作,已是近年最具邏輯、且饒富挑戰的表現。

幽戀牡丹(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不過,同樣作為導演的李季紋似乎維持了劇本對於架構的謹慎,將《幽戀牡丹》處理地相對規矩。她建構好規則,像是鬼魂從橋上走過,以及燈籠、南海觀音畫像等物件的象徵等;同時,每個場次都清楚地結束、暗場,然後重啟,純粹將故事鋪排下去。

唯有兩處,是全劇在結構方面的不規則。一是「中場休息」的位置,讓全劇的上、下半場比例不均(上半場極短,約為45分鐘,而下半場則有60分鐘左右);除時間分配,更讓下半場不完全是上半場的翻轉,仍預留一點上半場的餘緒。另一則是收尾,大概有三段——王大夫妻的落水而亡、道士為亡魂引路、觀音畫像的重新掛起;不過,這樣的安排亦可視為另一種工整,將所有線索都完成收束,但顯得過多,讓故事遲遲無法落幕。

附身於人物體內:角色塑造與詮釋

《幽戀牡丹》切割上、下半場的位置,大概就是以「金蓮被牡丹附身」這個事件為節點,也凸顯全劇對「附身」的思考。

以劇情結構而言,後半部的翻轉像是情節內部的幽魂,附於前半部,終於在後半部發展中知曉彼此依附的關係,以及存在於內部的真實魂體。但,更核心的命題又在「附身」如何被多重演繹。

所謂的「附身」,指的是鬼魂附在活人身上,也就是金蓮與牡丹間的關係。但《幽戀牡丹》有更可怕的附身,乃是活人附在了死人的名字與身分上。此劇最大的真相,是前半部的主角喬慧生並非「真的」喬慧生,而是喬慧生過去的僕人王大,將其害死並借用身分——於是,不只是金錢、土地等物質條件被繼承,連同被女鬼纏身的過往也一起過繼。名字的置換與拋棄,竟等同於整個人生的替代。此外,《幽戀牡丹》又在最後展示了另種更為複雜的附身狀態,也就是死去的喬慧生還剩下一縷幽魂,僅能附在王道士身上,成為揭露真相的關鍵。

幽戀牡丹(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墉)

「附身」不只構成文本本身的層疊架構與隱喻關係,也提供了演員在扮演上的運用,借取觀眾對同樣演員的印象,去切換喬慧生與王大、金蓮與紅萍、王道士與(真實的)喬慧生。像是飾演喬慧生/王大的江亭瑩,準確轉換富人與窮人的兩種氣質,不僅是透過服飾的變化,亦有身段、唱腔的模擬介入個人詮釋。更令人驚豔的是張孟逸,過往的苦旦表演被剝除,按耐不住金蓮內在的鄙俗,於看似富家婦女的樣態裡,自然卻又突然爆出的粗糙語氣,讓人難以想像演員過往擅長的戲路,甚至一度懷疑該名角色是否由張孟逸詮釋。

藉情節鋪陳與人物詮釋,《幽戀牡丹》所凸顯的是,可怕的並非鬼故事,反而是人的故事才更為殘忍與不堪入目——無論是王大向牡丹索討報酬的貪得無厭,或是王大夫妻最後對於藏匿錢財的爭執等。因此,王大夫妻在擁有金錢後、漸漸失去的真情實意,正有效對應了喬慧生與牡丹間(不被世俗接受)的人鬼情,更顯真摯且純粹。

在這樣的思考脈絡下,《幽戀牡丹》也非傳統的女鬼索命、或是生人報仇的故事,所有報應都不過是王大夫妻的咎由自取。其雖源於古典文本,卻與現實人生層層對應,難分古典、抑或現代,如同鬼魅般再次附身在現代與真實裡頭,徘徊且繾綣。

《幽戀牡丹》

演出|薪傳歌仔戲劇團、正在動映
時間|2025/5/2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