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會員註冊 / 登入
  • 編輯報告
    • 開台報告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評論台成員
  • 當週評論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投稿評論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不和諧現場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多焦舞台
  • 我要投稿
評論台粉絲頁 會員註冊 / 登入
  • 編輯報告
    • 開台報告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 評論台成員
  • 當週評論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投稿評論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不和諧現場
    • 戲劇
    • 舞蹈
    • 音樂
    • 戲曲
    • 其他
  • 多焦舞台
  • 我要投稿
文章搜尋
選擇年份
選擇月份
選擇分類
七
2016-11-21
謝瑋秦
舞蹈 戶外作為日常空間《七》

在開放式的空間裡,王嘉明所要表達的「對位法」更為清晰,觀者因為感官隨著場地同時放大,更能夠在演出同時察覺每個舞者的行為對照。(謝瑋秦)

2016-05-09
深度觀點 笑看缺陷之真實《七》

物理學或解剖學只不過是眾多真實判準其中之一,在藝術中想要操縱任何讓身體服膺的想像皆為可能,然而問題也許是,從實存到想像,從劇場回到生活,我們到底在尋找什麼樣的真實? (陳代樾)

2016-04-28
羅倩
舞蹈 不同步的和諧,雙重的我《七》

停頓的異常是舞台上刻意展示的日常,貝多芬的悠揚綿延的琴鍵聲代替了時間成為一天的生活節奏,王嘉明的編舞則成了一生活的框,其餘的,則是留給舞者們各自發揮的即興空間。(羅倩)

2016-04-25
吳孟軒
舞蹈 身體的共感與同在《七》

從觀看的角度來說,當全體舞者皆對周遭環境與自身如此敏銳時,同樣也能開啟觀者對感官的覺察;觀看不再只是為了攫取特定的意義,而是透過身體與舞者的共感,讓觀看本身,同時也進入「動」的狀態。(吳孟軒)

2016-04-18
樊香君
舞蹈 漂浮在自己間《七》

王嘉明發明了一個用樂理工作舞蹈的方法,這方法想要導引的是甚麼,是表演者主體與音樂嗎?《七》的上下半場似乎帶出了可長遠思考的是,對幾位富個人特色的表演者們來說「自己」究竟意味著什麼?或者,還能是什麼?(樊香君)

2016-04-13
林采韻
舞蹈 亂中有序的隱藏文本《七》

若將舞者每人視做一個聲部而非整體六人是一個聲部,六名舞者和鋼琴家(貝多芬),分別行走在自己的軌道上,在平行空間裡他們時而交錯、分離,因此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立的結構。(林采韻)

國藝會 RSI
RSS 訂閱 聯絡我們
本網站平台所發表之文章,不代表國藝會立場
◎版權所有,若欲引用全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惟不得做為商業用途
最佳瀏覽體驗 : Google Chrome| All Rights Reserved by NCAF Copyright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