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個表演文本之中,無論是拉扯的髮絲、斜角推高的臀線,再再來自於舞者的美好展現,感受到每位表演者在台上的自在自信,是這場演出最為動人之處。只是,讓人好奇的是,每個舞台上的行動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真實日常(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和工作坊發展過程)﹖每個舞台上的行動具有多少真實動機?(楊美英)
整個表演文本之中,無論是拉扯的髮絲、斜角推高的臀線,再再來自於舞者的美好展現,感受到每位表演者在台上的自在自信,是這場演出最為動人之處。只是,讓人好奇的是,每個舞台上的行動有多少成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真實日常(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和工作坊發展過程)﹖每個舞台上的行動具有多少真實動機?(楊美英)
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系列導言寫到:「每個時空下的評論生產流程不斷變化,因此評論不僅僅是對於作品的反響,更 […]
關於即興我們難以定義對與錯,大多只能主觀地提出自己認為好不好看,但在這邊我想先撇除「好看」與否,單純地觀察即興表演者怎麼處理每一個當下,甚至去看「誠不誠實」。(劉俊德)
今日,藝術形式急速地混種、增生,再再重新探索藝術作品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檯面上水面下不乏探問觀演關係的同時,「評論」之「觀」,在過去與現在,是如何發揮影響力、如何佔有一席之地?不和諧開講,就需要你來我往!
《自由步─一盞燈的景身》,其實是非常強調個人內在性的獨舞,由內而外的想像力所凝造出來。即使在戶外空間,作品還是處於封閉性的狀態,保有舞蹈本身高度的純粹性。(羅倩)
寧靜恍惚中,兩位舞者起舞的姿/態、舞動的軌跡與線條,彰顯了身體與動作的真實性、精純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八小時的展演對舞者而言卻極度殘忍,對肉體與意志力皆是極度考驗。(徐瑋瑩)
預設的觀眾既要能對查理週刊的恐攻事件,有著設身處地維護「普世」價值的憤慨,又或是對恐怖攻擊感同身受,只是對此情境的關切,究竟是多少普通台灣人的日常?以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藝術擴散計畫》意圖打破藝術與日常生活的主軸,則這件作品的選擇,似乎也顯得稍微曲高和寡。(張懿文)
正因為蘇威嘉是這麼專注在舞者的身體上,舞者如何使用身體,便很大一部分決定了觀看者的感受。而肌肉的、推向極限的身體動能,也是非常現代、以人的身體征服空間去處與限制的動能。 (劉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