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生淬鍊後的人聲,好好說再見《力晶世紀美聲系列:奇蹟歌聲—娜塔莉.德賽告別巡迴音樂會》
11月
24
2025
力晶世紀美聲系列:奇蹟歌聲—娜塔莉.德賽告別巡迴音樂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次瀏覽

文 林鄉雨(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費加洛婚禮》的四首詠唱調:戲看淬鍊後的演唱回憶錄

法國花腔女高音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的告別音樂會,別具新意地在第一個演出的曲目中,由鋼琴家卡薩爾(Philippe Cassard)和她並肩合奏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歌劇《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中,芭芭麗娜(Barbarina)所演唱的短歌〈我弄丟了,可憐的我〉(Cavatina: L’ho perduta, me meschina)的前奏。這樣的開場,讓與會觀眾好似從虛空的歌劇故事中,跟隨著德賽用音樂說著她過往的舞台人生,跟著她去感受,那些不真實中真實的曾經。聲樂家與鋼琴家的並肩彈奏,也象徵著彼此多年合作的情誼與默契。卡薩爾用琴聲應和著德賽的歌聲,從聽覺裡好似看見了聲樂家與鋼琴家並肩走過的那些來時路。那樣幾個小節的彈奏,既非譁眾取寵,更不是標新立異,或是只為搏君一笑,在這背後深刻的詩意,是他們用無言的琴聲,將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受,用音樂娓娓道來。而後女高音德賽,便拿起了麥克風一一向觀眾解釋她所要演唱曲目。其中,她特別解釋了一開場,破天荒地安排演唱四首來自同一部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的原因。她語氣誠懇地說著,莫札特的詠唱調,伴隨她的整個歌劇生涯,是她鍛鍊聲音的基本曲目,因此將這樣的曲目安排在這特別有意義的告別音樂會中。

相信如此的設計,絕對含有更多不同層次的意涵:一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往在二十世紀之前,女高音的歌劇角色與聲音類型,並沒有如現代的絕對。過去的時代,只要聲音能夠完整詮釋作品,便沒有那麼多所謂種類上的限制。若從詩意的角度切入分析,從曲目的演出順序來看,一開始從一個不斷在擔心、不斷在尋找,那個「弄丟了什麼的女孩」,會不會正暗示著過去弄丟了聲音的她呢?其實任何一位聲樂家,都是隨時處在極度沒有安全感狀態中。沒有一位聲樂家能百分百地確定:「明天,是否聲音還健在?」有時候,不見得是那些嚴苛的音樂評論中,那種武斷認定歌手亂練、亂唱把聲音唱壞的那麼簡單!在這之中,若非真的走在其中的習聲之人,箇中的艱辛,甚至外在評論或是情緒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是不為人知的。這種種的因素,都會造成歌手在生理與心理上的耗損,進而影響到聲帶健康和演出品質。因此,如果沒有強大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身體鍛鍊,很多人是撐不過這種內外煎熬的高度壓力。如果用這樣的心理設定,去共情在歌劇中芭芭麗娜這個角色的焦慮,相信能使大眾更能理解,德賽在舞台生涯中,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勇氣吧!

循著這樣的思路,蘇珊娜(Susanna)著名的宣敘調與詠唱調〈此刻終於來臨—來吧!親愛的,別遲疑〉(Recitativo e Aria: Giunse alfin il momento-Deh, vieni, non tardar)。就像是跟著德賽的回憶,看到了她成名時刻的當下;也應和了她在舞台上的個人表演風格:「精準,聰慧,不遲疑」。她用技巧驚人氣息控制,唱出的旋律線條,創造出令人在未來還依然會回味無窮的美好時刻。更有鋼琴家運用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的片段,將這幾首不同角色的歌曲串連成充滿故事性的「德賽歌劇演唱生涯聯篇歌曲」的驚喜安插。從蘇珊娜轉場到侍童凱魯畢諾(Cherubino)的詠唱調〈我不知道我是誰〉(Aria: Non so piu),德賽似乎用此曲剖析了她在歌劇舞台所度過的歲月,如夢初醒地問著:「所以,我是誰?」也好像用音樂提醒著台下的我們:隨波逐流於世界的變遷與價值之中,我們是否也迷失了自己?這樣用凱魯畢諾的詠唱調來提問,是否像極了「見山是山,見山又不是山」的哲思?這段演出的最後,是安排了伯爵夫人(Contessa)的宣敘調和詠唱調〈蘇珊娜還沒來?——美好時光今何在〉(Recitativo e Aria: E Susanna non vien—Dove sono)。歌詞中唱到:「如果一切都成了淚水和痛苦,那美好回憶又為何沒有從我心中消失?」不禁令人心中浮現出「說再見,好難」的那種傷懷之意。

以「鳥」為主題的法文藝術歌曲:展現深邃動人的歌唱藝術

接著便是樂迷所引領期盼的,德賽著名的與「鳥」相關主題的法文藝術歌曲。沒想到德賽在舞台上,以自嘲的口吻,詼諧地向觀眾說她因為身為花腔女高音,使得演唱生涯中擺脫不了演唱各種關於鳥的音樂作品。而從第一首法國作曲家蕭頌(E. Chausson, 1855~1899)的〈蜂鳥,作品二,第七首〉(Le colibri, Op. 2, No. 7),德賽現場演唱的音色與詮釋便震懾全場!她今晚的演唱,令人驚豔地更勝過她的專輯錄音。不論是技巧或是情感詮釋,今晚的演唱皆達到了更深的藝術層次。而最後是法國作曲家浦朗克(F. Poulenc, 1899~1963)連篇歌曲《變形記》(Métamorphoses, FP.121)中的第一首〈海鷗之后〉(Reine des mouettes),這俏皮短小的一分鐘歌曲設計,相當聰慧地,將演唱漸漸瞬移到靠近下半場音樂的主題屬性。從她在現場的演唱來比對錄音的版本,證明她是一個會因應環境調整演唱與咬字的聲樂家。這幾曲法文藝術歌曲,都曾經收錄在她的專輯之中,其中她在處理法文子音「R」的咬字極為細膩。在清楚收音的錄音室條件下,德賽採取的是對聲樂演唱相對而言,較為不好傳聲的法文口語打小舌的發聲方式。而在今晚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她多採取的反倒是古典美聲唱法中「R」的演唱方式,就是偏義大利文式的打舌發聲。這兩種演唱方式都沒有所謂的對錯,只取決於歌手本身的選擇。而這種小舌打舌發音,也是近代在法國聲樂家,諸如:國寶級花腔女高音瑪迪.梅普萊(Mady Mesplé, 1931~2020)等人中開始出現的討論。在這之前的歌劇歌手,基本上是採用美聲唱法來演唱法文作品。但在此必須向德賽致意,這個從上個世紀爭論的法文演唱法,在她反倒做了最好示範:這應該是因應環境狀態,斟酌咬字對於聲音傳送的條件,再去選擇如呵咬字的彈性觀點。相信這對年輕一代的演唱家會是難能可貴的詮釋範例!

力晶世紀美聲系列:奇蹟歌聲—娜塔莉.德賽告別巡迴音樂會(鵬博藝術提供╱攝影林仁斌)

上半場的最後一首,也是出自法國作曲家普朗克之手的《蒙地卡羅夫人》(La Dame de Monte-Carlo, FP 180),德賽的演唱只能用「精采絕倫」來形容!只見她的一個轉身搖身一變,就瞬間成了歌曲中那位失意賭場失意的蒙地卡羅夫人。相信,這也是她一開始不願意舞台上有翻譯字幕的原因吧!她不只唱中有戲,她那渾身充滿戲感的歌劇演員自信,漫溢竄流在她整首的演唱中,再搭配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自由地將聲音轉換、遊走在演唱與說白間,聲音色彩隨著段段歌詞內容的不同,展現豐富多變的音色與詮釋,令人拍案叫絕!而法文翻譯家賈翊君那富有詩意的翻譯文字:「當我們成為亡者中的亡者,當我們在生者之中苟延殘喘……不再年輕,不再被愛……」,搭配上鋼琴與人聲的合奏,就像是從心底深處,發出的對生命無常的訕笑。最後在德賽唱到「蒙地卡羅」,那最後一聲的長音,絲絲連綿不盡地演釋出歌詞裡透出的:就算奮力地,一次又一次地,去追求所想所要的,生命,終究會有到了盡頭的那時。德賽在她所愛的舞台上,用她最真摯的「人聲」,唱出了她一路走來的淬鍊後的「人生」。

用美國聲樂藝術歌曲與歌劇作品的演唱:宣示並展望未來

下半場的一開場,女高音德賽語發驚人地對現場觀眾宣告:在她未來最後十年的演唱生涯,她將轉換跑道去美國唱音樂劇!這下眾人才會意過來:原來她告別的,是她努力了大半輩子的歌劇聲樂舞台,所以下半場的曲目,是因此才選取了美國的藝術歌曲。第一首便是作曲家梅諾蒂(G. C. Menotti, 1911~2007)英文歌劇《靈媒》(Le Médium)〈莫妮卡圓舞曲〉(Monica’s Waltz)。此曲由在歌劇界演唱瘋狂場景而名聲響亮的德賽,來詮釋在這個有著妄想瘋狂的莫妮卡所演唱的歌曲,聽起來真是格外的精采。而接下來便是的美國作曲家巴伯(S. Barber, 1910~1981)的連篇藝術歌曲《那克斯維勒:1915年的夏天》(Knoxville: Summer of 1915, Op. 24)。這個作品最初是為美國女高音史泰伯(Eleanor Steber, 1914~1990)所委託創作,這位歷史上美國著名的抒情女高音,聲音和德賽相較之下,是較為寬厚的。所以當德賽演唱這樣一組作品時,更是讓人好奇她會如何來詮釋這組帶有感傷、懷舊又非常具有美國風情的藝術歌曲呢?只見她用她自己的嗓音,清楚有力的咬字,不張狂卻溫和地唱出了歌詞中那股靜謐中的哀愁。而最後一句:「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他們永遠都不會告訴我:我是誰。」似乎很有哲思的回應了上半場凱魯壁諾火熱的表達:「我不知道我是誰!」德賽用她的高音弱音技術,漂亮地唱出的最後的幾個字:「who I am.」(我是誰),她的聲音技術展現出漂亮的弱音,那美感與詩意卻強烈的懾入人心,音樂末了迎來了如雷的掌聲。最後一曲,便是演唱美國作曲家普列文(A. Previn, 1929~2019)的歌劇《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中的歌曲〈我要魔力!〉(I want Magic!),此曲有許多跨音域大跳的音型,德賽再次以她的驚人演唱技巧與豐富的音色變換,完美詮釋了白蘭琪(Blanche DuBois)的這個角色。

最後的告別:兩首經典詠唱調

最終,在場觀眾沒有人願意即刻離開這個充滿魔力的音樂會,也沒有人願意從德賽給予這般不真實的真實中清醒。即便她在舞台上好好地用音樂、用她的歌聲跟大家說再見,持續的掌聲和無數起立致敬的觀眾,讓德賽演唱了兩首安可曲: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中伯爵夫人的另一首詠唱調〈愛神請賜予憐憫〉(Aria: Porgi amor)和她著名的歌劇角色:德利伯(L. Delibes, 1836~1891)歌劇《拉克美》(Lakmé)第三幕中的詠唱調〈你給了我最好的夢〉(Aria: Tu m'as donné le plus doux rêve),用最後的兩首經典名曲,做了最後的道別。今晚台灣的古典樂迷們,見證了歌劇史上重要花腔女高音德賽的重要時刻,隨著她精心安排的曲目,除了迷醉在她精湛的聲樂技巧與動人的詮釋之外;相信在每一位觀眾心中,就像最後一曲拉克美詠唱調的歌詞所說的:「你給了我最甜蜜的夢,在我們這片天空下所能擁有的夢,多停留一會兒,再讓它結束吧!」

《力晶世紀美聲系列:奇蹟歌聲—娜塔莉.德賽告別巡迴音樂會》

演出|女高音: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鋼琴合作:卡薩爾(Philippe Cassard)
時間|2025/11/10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鼕》與《泥巴》故事的發端卻不在家族緣結或往昔舊事,而是企圖將人物遭遇和事件擴張成某種具共時性、更容易被共感的概念或情感。最後再藉由「勞動」的演示,回歸母題。
11月
17
2025
在導聆人蔡永凱,充滿教師風範的敘述,口條清晰又易懂的解說中,觀眾們能夠輕鬆進入十九世紀音樂的氛圍中。接著女高音林芳瑜更是充分呼應主題地,演唱了近代到現代的英文藝術歌曲。
11月
04
2025
再次返觀《無界的疆域》的命題,或許桑布伊做的不是界的「消弭」,而是界的「擴張」。用一種毫無保留的擁抱,將所有可觀照的他者儘可能地吸納於自身。當界被拉伸、被延展至非我的邊際之外,便成就了「無界」。
10月
24
2025
本場音樂會不僅有黃好吟親自擔任主奏,並從她與林東河曾經教導的學生中,邀請六位傑出青年演奏家分別演繹作品,深具傳承與發揚的意義。
10月
23
2025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