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設」情境的創作,拉出平行時空的結構,意圖鮮明,並藉此,將作者以一個腳色身分拉到觀眾面前。⋯⋯,導演維繫一貫風格,在詩的歧異性與戲劇的構造面間交錯開展,表現出闖入的寺山修司與當代亞洲戲劇前衛思潮的寺山修司間,如何度量人在意識、潛意識與超意識的衝撞。(鍾喬)
「後設」情境的創作,拉出平行時空的結構,意圖鮮明,並藉此,將作者以一個腳色身分拉到觀眾面前。⋯⋯,導演維繫一貫風格,在詩的歧異性與戲劇的構造面間交錯開展,表現出闖入的寺山修司與當代亞洲戲劇前衛思潮的寺山修司間,如何度量人在意識、潛意識與超意識的衝撞。(鍾喬)
問題在於,我們出於什麼,認定一齣作品具有感動當前觀眾的要素?一齣作品處理了什麼議題,又具備怎樣的美學和意識型態的特殊性?這些要件都需要歷史化作品的發展情境,也就是歷時性的視角,才有辦法充分討論。「日本當代讀劇祭」展現的,正是偏重歷時性或共時性的文化詮䆁光譜。(王威智)
雖然這次讀劇祭的宣傳給人「時間與經費不夠,但又想推廣若干劇本,因此只能以讀劇方式呈現」的印象,但這種表演類型其實擴張了大家的美學視野,不只有壓低製作成本的經濟意義。(張又升)
《地獄變》屬於「心理劇」,全劇著重於唐代畫聖吳道子由「識才」、「愛才」,到「妒才」、「害才」,最後沉痛自責的「心理裂變」。這種獨特的心路歷程,演員內心如果缺乏細膩的揣摩技巧,只依靠外部的程式表演,人物表現則必定蒼白無力;但從戲曲表演的角度出發,要在舞臺上呈現演員的「內心戲」是一大挑戰。(楊閩威)
不若單純的音樂演奏節目,《食相》在舞台上的空間設計,除每首樂曲根據不同的需求換場,最吸引觀眾注目的是舞台上方懸吊的三塊壓克力板,在燈光的照射下,每塊壓克力板都是一雙眼睛,如同上帝視角般俯瞰世間的一切。(蔡佩娟)
長久以來,不斷以毀滅建構下一次新生的帳篷劇而言,這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句號。但,詳細考察這十多年來,帳篷劇在東亞的行動軌跡,卻也能夠相信,追尋一種在哪裡倒下,就在哪裡出發再起的弱小者力量,已然成為東亞/帳篷共同行動的共識。(鍾喬)
「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都是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這些寓言,魯迅先用他的文學筆法說出來了。一些藝術人在魯迅逝後的七十餘載,繼續映證、實踐著魯迅畢生直搗中國亂象中的「共時」與「現實」,而李建軍與新青年,就是其中一個。(林正尉)
全劇緊扣「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的意象,凝鍊有力。(林乃文)
說到底,這的確是一部意念清楚、調度簡練的作品,有股直衝衝的生猛力量充塞全場;不過卻也因此,整個節奏與線條稍嫌僵硬與平直,相對於「放」,內斂的「收」亦顯得比較貧乏。(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