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文學圖像:《新新》
7月
07
2025
新新(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4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三十多年來,臺灣意識蓬勃發展,藝文創作更加關注本土題材,戲曲自然也不例外。無論是1949年後在臺灣生根的京劇、豫劇,還是被視為本土劇種的歌仔戲、客家戲,都有不少以本土題材為核心的作品。而改編臺灣作家的文學作品,便是一條戲曲本土化的捷徑。如明華園的《散戲》(2016)、臺灣豫劇團的《美人尖》(2011)、以及《梅山春》(2014)。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近年更是屢屢取材自臺灣作家的作品,推出如《膨風美人》(2017)、《駝背漢與花姑娘》(2018)、《一夜新娘一世妻》(2020)、以及《中元的構圖》(2022)等。此次,榮興推出的《新新》,以日治時期客籍作家龍瑛宗(1911-1999)的小說〈杜甫在長安〉為改編對象,或許考量到小說篇幅短小,因此主創團隊更在原作的基礎上,加入了作者的生命故事。

龍瑛宗不同於同時期如賴和、楊逵等能以中文創作的臺灣作家,他在日治時期全以日文寫作,更成功打入日本文壇,1942年曾被選為「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臺灣區代表。【1】但戰後卻因失去日文的發表空間而輟筆多年,也因此在戰後臺灣文壇名氣不顯。直到他退休後,才重執筆桿,克服文字隔閡,以中文創作短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成功地吸引文壇的目光。

新新(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經歷過日本與民國兩個政權,還長時間處於「失語」的困境,【2】最後卻能重拾理想的龍瑛宗,無疑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也隱約呼應著臺灣近代史的變遷。選擇他作為劇作主題,主創團隊應該頗有想法。

編劇大膽採用了時空穿越手法,將兩個不相關的題材串連起來。以龍瑛宗的人生故事為基礎,結合小說,拓展出過去的唐代長安、現在的日治臺北、以及未來的民國臺北三層時空。

過去時空取材於〈杜甫在長安〉。由於原著僅是杜甫一次遊大雁塔時所引發的回憶與想像,缺乏具體情節,編劇便選取其中胡姬與玄奘兩段文字加以發揮,由杜甫(蘇國慶飾)巧遇胡姬(吳代真飾),引發對長安繁華的讚嘆,然後再從大雁塔聯想到玄奘(范喆媗飾)與唐太宗(胡毓昇飾)的相會。而現在時空是本劇核心,取材自龍瑛宗的人生,描寫日治時期作家劉耀祖(蘇國慶飾)追求文學理想時,所面對的現實壓力與困境。未來時空則是劉耀祖闖入了現代的臺北,一個多元而自由、限制不再存在的理想社會。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雖可以視為劉耀祖的想像或夢境,但舞臺上仍應有所交代,而不宜完全依賴觀眾自行填補。而且,除了「時代穿越」外,劇作還採用了「城市漫步」的創作概念,【3】透過角色的對話與唱腔,逐步勾勒出日治時期臺北的藝文空間與文化場域。無論是繁榮興旺的大稻埕,還是人文薈萃的山水亭,刻畫皆堪稱細膩。許多出場人物,如張福興(龍俊豪飾)、蘇天送(胡毓昇飾)、清香(吳代真飾)等,皆有歷史原型。【4】然而,正因太多筆墨投入時代背景的建構,劇情發展與角色塑造反而顯得單薄。尤其主角劉耀祖,內向且不擅言詞的人設,使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極為有限。即使下半場的文學觀念之爭,面對他人的質問,劉耀祖多半陷於內心自省,而缺乏外顯的對話,致使劇情與人物難以立體。特別是演前導覽與節目單中反覆提及的「失語」經歷,竟僅在未來時空輕輕帶過,殊為可惜。全劇猶如一幅背景畫得濃墨重彩,但其中人物仍停留在草稿層次的風俗畫卷,雖能隱約窺見格局,卻難以深刻感受到主創團隊欲傳達的意涵。

新新(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攝影陳宥崧)

值得一提的是,本劇的音樂設計頗具巧思。除了客家採茶戲腔外,隨著時空流轉,歌仔調、京腔、崑曲、時代曲與當代流行歌曲逐步融入劇中,尤其在未來時空的呈現尤為鮮明。主創團隊似欲藉此展現當代臺北多元與開放的文化特質。然而,安排劉耀祖以京腔演唱,作為他克服「失語」的象徵,雖然合理,卻仍略顯突兀與尷尬。【5】

雖然相較於呂赫若、賴和等充滿抗爭激情的臺灣作家,龍瑛宗的人生似乎平淡許多。然而,歷經政權更替、語言遞嬗,失去寫作能力的他,最終在晚年重新執筆逐夢。這段經歷不僅可作為日治及戰後初期知識分子困境的縮影,更可深入探討臺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認同議題。從這個角度看,《新新》花了太多篇幅在建構時代背景,確實留下了些許遺憾。

筆者不禁想像:如果將劇情聚焦在龍瑛宗晚年重新執筆創作〈杜甫在長安〉的事件,刻劃他從「失語」到「復聲」的心靈變化,並適度融入小說內容與日治時期的回憶,是否更能深入探究這位文學家幽微細膩的內心世界呢?


注解

1、龍瑛宗小傳參看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2、這裡的失語並不是指龍瑛宗無法言語,而是指他無法用擅長的語文創作。見鄭榮興〈城市中的古今穿越〉,參看《新新》節目單。

3、鄭月景〈欣欣向榮〉,參看《新新》節目單。

4、張福興(1888-1954),為日治時期知名音樂家,有「臺灣近代第一位音樂家」美譽;蘇天送指蘇萬松(1899-1961),為日治時期走唱歌手,以小提琴自拉自唱其創作之【勸世文】聞名;清香指劉清香(1914-1943),為日治時期的戲曲演員兼流行歌手。

5、這裡或許是以京腔作為中文的象徵,比喻劉耀祖克服語文障礙重新執筆創作。

《新新》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5/06/01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