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論新舊,不知所處《雲羅山》
10月
02
2014
雲羅山(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8次瀏覽

演出:台北新劇團

時間:2014/09/2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劉美芳(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新舞台甫成立,台北新劇團先拋出《全本野豬林》、《全本打金磚》等李氏父子(少春、寶春)的代表作,以經典老戲測試上座率,博得了滿堂彩。此後除陸續推出整編的「老戲」外,緣於「舊的題材演出太頻,難以激發興趣了,就得選些以前沒演、或少演的故事,寫成有趣的『新老戲』」,標舉要「發展新題材,修編既有戲。」(「李寶春精演新老戲」〈製作人的話〉,2001),多年來「新老戲」儼然已是劇場(新舞台)∕劇團(台北新劇團)∕製作人(辜懷群)∕主演(李寶春)的金字招牌。新舞台的存廢爭議紛擾未息,劇場暫停營運是實;今年的「新老戲」只得移師國家戲劇院,在大舞台上重新開展新局。

過去劇團選演「新老戲」多有所本,在既有基礎上翻唱新聲,這次推出的戲碼《雲羅山》卻非如此。原編劇翁偶虹當年為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量身寫本,靈感來自山西梆子王小旺的演出,希冀承續《野豬林》、《夜奔梁山》以來,透過情節內容與演員繁重技巧取勝的成功方程式。不同於禁軍教頭的英雄氣概,梆子戲裡的「上八本」主角幾乎都是「窮生」,不論日後際遇如何,舞台上呈現的是庶民百姓,從小人物的生命裡刻寫傳奇。翁偶虹大筆揮就,不循梆子戲搶男霸女、魚肉鄉里的窠臼,改為對抗強梁、復仇奪子的情節,當然還蘊含了彼岸五0年代創作不可少的階級鬥爭精神。李少春工老生、武生,文武兼備,即使是窮生戲仍要為其安插足以再現王小旺當年所展現的甩髮功夫、撲跌技巧,方能滿足觀眾的期待。

當年劇本寫就因故未能演出,且不計前人的恩怨情仇,李寶春在翁偶虹原作基礎上重排此劇,企圖整舊為新。全劇十幾場戲概依事件發展架構情節,雖然火熾熱鬧,場次則稍嫌繁瑣,不夠簡潔明暢。即使《雲羅山》曾順利於氍毹場上搬演,與今日所見必有不同:現實條件既異,演員成色亦已更變。編導李寶春扣緊反映時代精神主軸脈絡,努力導向通俗本色,冀以引動觀眾共鳴。於是在戲裡添埋許多經典名作的影蹤,除了挑明鋪寫的〈失子驚瘋〉外,還有〈盜銀壺〉、〈開路(耍鋼叉)〉、〈鬧府〉、〈打棍〉......等技巧炫耍;更找來了舞台劇演員郎祖筠跨界票戲。郎姑資歷深厚,演出、導演、主持一把抓,也曾演出現代版的黃梅梁祝,嘴上功夫不在話下。然而非經訓練的嗓子硬要唱戲,實在難以「悅」耳;倘能為其安排俗唱小曲,或能揚長避短。

外力跨刀固然有吸睛之效,演員本務還是得盡情表現人物。飾演劉小義的徐孟珂功夫磁實,口條清晰爽脆,表現亮眼。其與李寶春皆非台灣土地生養,不諳台灣方言理所當然;戲裡卻硬生生要兩位好角兒,秀幾句全無必要的癟腳台語,除了逗趣取樂,實在不知所以。至於「雲羅山」云云,在白士勇其妹約期涼亭相會之前,在劇中恍若不曾存在;奇特的是劉小義居然也默契十足地選定此地會合。翁作原安排白士勇攜妻妹逃離時路過此山,受凍餒而僵,幸遇獵戶英雄萬雄飛相救,似乎較合情理。而劇中楊燕毅的獵戶妝扮,舉手投足樣板味兒十足,霎時竟有錯亂時空之感。

台北新劇團慣以李寶春為主力搭配大陸名角方式演出,台灣的年輕演員在寶春老師多年帶領下,也已漸成氣候。除了培養出旦角新秀黃宇琳,飾演白母的李兆雲有條令人驚豔的寬亮好嗓子,未來發展值得期待。只是「老」旦一味飆唱,縱是常態,卻有不合人物聲情的尷尬,分寸拿捏仍需深思。其餘演員出手皆有模有樣,武戲盡心賣力;雖然騰躍翻跌時急於求好出了些差錯,惜才愛才的觀眾依然給予熱切的鼓舞。有道是:「人不磨戲,戲不魔人。」老戲有待時間淬鍊而醇美,《雲羅山》還可以更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