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托說辭,不知所云《雪蝶》
5月
30
2012
雪蝶(鐵枝路邊創作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9次瀏覽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12/05/26 14:30

地點:台南市吳園公會堂

文 林偉瑜

對於台灣劇場界來說,台南的「鐵支路邊創作體」是一個頗為陌生的團體,而令人訝異的是它已成軍近十年,但我們對它的面貌似乎相當模糊,研究者可以從許多不同層面了解和分析一個劇團,但做為觀眾恐怕只能從作品來認識劇團的特質,我們就從該團近期新作《雪蝶》略窺此團之一二。

節目單中「鐵支路邊」自述其創作路線為「全新創作劇本」、「日系劇場」與「動漫視覺風格」,並要「為青少年朋友提供不同於影視綜藝節目的全新原創劇場感官饗宴」,在台南的劇場團體中頗為特殊,令人有新奇之感。而《雪蝶》的實際演出狀況大略如下:整個戲以取材自日本歷史與神話傳說所發展的複雜情節為首,配合上日本和服與類似電玩遊戲中既古代又未來之金屬風格的服裝設計,演出中摻雜些許打鬥場面、簡單編排的伴舞式舞蹈和偶而唱上幾首流行歌曲穿插於其中。

「日系劇場」和「動漫風格」指的應該是故事取材自日本歷史與神話以及日式電玩風格的服裝與道具設計,只是不管是戲劇故事和設計,對於日本文化的吸取僅停留在表面的搬演與模仿,對於日本文化精神,或日本傳統、現當代劇場的劇本和舞台的美學似乎沒有明顯關連。場上至少有十多位演員,大多演員的表演經驗有限,但演來相當賣力,以小劇團而言算是不小的製作規模,或許因為經費及製作能力不足的關係,整體製作質感並不佳,不過比起筆者半年前觀賞該團的《噪聲》,《雪蝶》在創作和製作品質上明顯的較為認真與負責。

台北以外的小劇場原本在人才、設計、技術等方面的資源遠比不上台北劇團,筆者無意苛責和多加討論,然而對於戲劇所要表達的內容筆者卻是有話要講,並提出一些問題。此劇是該團的原創劇本,將日本歷史上足利義政幕府時代的「應仁之亂」,以輪迴轉世之說與日本古代能使妖術女帝王卑彌乎的傳說附會在一起,長達三小時的演出,加上神話傳說內容與歷史人物和事件,情節與人物關係相當複雜。節目單的「導演理念」說明創作理念是出於反戰,但看完整個演出後,卻不禁令人感到假託的成份居多,和反戰沒太大關係。雖有日本歷史和傳說作基礎,但情節編排的思路實出於一般動漫和電玩設計中常有的簡單卻虛假的人物行為動機:推翻暴政、天下太平與解救情人,一切戲劇行動與複雜人物關係和衝突糾葛由此出發,暫不論劇中的複雜情節、人物行動與糾葛有諸多不合理之處,這些過於單純的行為動機使得情節編排令人感到過於幼稚。

至於情節所該包藏意義內核,更是空虛無力,劇中人物一再重複的解救蒼生和太平盛世等口號似的空洞的無法討論,就如常見的電玩廣告中人物手持長劍口喊聖戰與解救世界,這些口號就連玩家都知道只是遊戲的藉口,所以沒有人會去細究,然而一旦拿來當作現代劇場創作的理由,編劇需要有更成熟的理由或更高超的技巧去說服觀眾相信;更有甚者,宿命和輪迴轉世的不可逆在劇中一再地被提及與強調,編劇說明是源自希臘悲劇中英雄無法逃脫命運的擺佈,但實際的情況是編劇卻缺乏將宿命、輪迴轉世,和主角意志與行動做細緻和具有「人世」意義的編排和連結,使《雪蝶》的宿命觀與輪迴轉世看起來比較接近怪力亂神,遠遠無法創造出希臘悲劇的意義層次。

「鐵支路邊」在節目單中寫著該團為台南現存現代戲劇表演團隊中活動力最旺盛的一員,並自期該團永遠能保持如此的活動力。維持劇團不易,筆者樂見這種正面而樂觀面對未來的態度,但從《雪蝶》的演出,筆者不禁要思忖這樣演出的意義和所設定觀眾究竟為何?如果設定為台南的藝文觀眾,那麼過去欣賞台北南下的劇場作品,以及「台南人劇團」演出西方經典與劇本素質佳的本土劇作的觀眾,是否願意買票觀賞這樣的作品?或者所設定的觀眾對象為青少年,那麼除了以哈日風和動漫電玩風格迎合青少年之外,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又是什麼樣的意義?所意圖與青少年觀眾對象交流和對話的又是什麼?

當然劇場也可以跟俗爛的電影和電視戲劇一樣為了生存而迎合觀眾,不需在乎戲究竟說了什麼,只要創作者有能耐讓觀眾買帳,再荒唐的內容也有人看。不論是日系劇場、動漫、電玩風格,當然都是劇場可以嘗試和發揮的方向,但劇場創作的積累若缺乏對戲劇內容更細緻的思考,形式和風格就只成了表面功夫,膚淺而易剝落,再加上若製作能力連表面功夫都沒辦法做好,那麼對觀眾就是一場「如坐針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