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伍的猩路歷程《卡夫卡的猴子》
6月
05
2012
卡夫卡的猴子(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54次瀏覽

演出:英國楊維克劇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任心皓

卡夫卡擅長透過文學來寓意或諷刺「人」的生存本質。他從這樣的隱述文學中,透過筆下腳色的奇特遭遇,帶領讀者們一同經歷主角在自我探求時所遇見的種種荒謬情境,那些情境看似荒謬不已,卻寓意真實。除了主角本身,讀者們往往也得以重新審視自我存在的意義。

《卡夫卡的猴子》這齣僅六十分鐘的精湛好戲,改編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學院報告》。從猿猴(大猩猩)蛻變成人類的「紅彼得」受某學院的邀請前往學校演講,講述他早年仍是猿猴時期的生活。但紅彼得表示,在成為人類的過程裡,早期的記憶已然不復存在。他口若懸河地用人類的語言敘述這段奇遇:某日,他在非洲被人類抓走,關在狹小的籠子裡運往歐洲。困在籠中的他開始思考,如要存活,他就必須尋找到「出路」,他找的不是自由,因為從被人類宰控的那一刻開始,已經沒有所謂的自由。而這條「出路」即是融入人類世界,甚至是從猿猴直接進化為人類。因此他開始學習人類的行為和語言,從而忘記猿猴時期的所有生命記憶。

導演瓦特.邁爾喬翰,安排女主角凱瑟琳.杭特一走進實驗劇場,就把所有觀眾當成學院的成員,畢恭畢敬地以斯文的人類氣質向我們說明他成為人類的經歷。這一個手法是絕妙的!身為觀眾的我,立刻感覺自己被設定為物種卓越的「人類」腳色,審核著紅彼得的進化成果。但這一個「腳色定位」卻也令我對自己人類的身分感到自慚不已。彷彿我就是那個兇手,用粗暴的手法將紅彼得關進鐵籠,逼迫他離開所生存的大自然。而今,還驕傲卻不自覺地聽著他的進化報告。

有趣的是,當我用同理心將自己擺在主角的心境中去感受他的遭遇時,似乎更感受到紅彼得內在的壓抑與情非得已的無力感。這個「腳色轉換」發生在凱瑟琳.杭特所飾演的紅彼得,滿頭是汗走向觀眾席,賣力討好學院成員們的那一刻。很幸運地,他牽起了我的手和我對話,那一瞬間的四目交接,我閱讀到他眼神中那糾結的情緒,竟令我想起自己身為人類,也曾面臨努力學習與這個世界和體制共存的那種掙扎與煎熬,甚至也像紅彼得忘記自己猿猴時期記憶般,幾乎忘記最原來的自己是甚麼了。於是,透過這齣戲,我似乎明白了卡夫卡《學院報告》的寓意,並感受到也自省了身為人類的荒謬。

凱瑟琳.杭特以五十六歲的熟齡,完成極度耗費體力與心力的獨腳戲。其精湛的表演能力與過人的體力令人讚嘆!不管是嗓音(模仿粗啞低沉的男嗓)或靈活的肢體(全身上下百分百柔軟的筋骨),甚至是情緒深入淺出卻不造作的能力,都足以成為演員們的典範。極簡的白色地板舞台,就像是一塊畫布,而她就是彩色筆,畫出精彩的圖像,深印觀眾的腦海。而導演瓦特.邁爾喬翰精準而冷靜地揭露了卡夫卡文字中隱喻的諷刺與對人的批判、對世界的質問,導演手法乾淨俐落,他示範了一個成功的導演必須具備的條件:1、要有清晰的觀點。2、能用心鑽研與深入理解文本。3、能言之有物卻不刻意說教。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