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英國楊維克劇團
時間:2012/05/1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文 任心皓
卡夫卡擅長透過文學來寓意或諷刺「人」的生存本質。他從這樣的隱述文學中,透過筆下腳色的奇特遭遇,帶領讀者們一同經歷主角在自我探求時所遇見的種種荒謬情境,那些情境看似荒謬不已,卻寓意真實。除了主角本身,讀者們往往也得以重新審視自我存在的意義。
《卡夫卡的猴子》這齣僅六十分鐘的精湛好戲,改編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學院報告》。從猿猴(大猩猩)蛻變成人類的「紅彼得」受某學院的邀請前往學校演講,講述他早年仍是猿猴時期的生活。但紅彼得表示,在成為人類的過程裡,早期的記憶已然不復存在。他口若懸河地用人類的語言敘述這段奇遇:某日,他在非洲被人類抓走,關在狹小的籠子裡運往歐洲。困在籠中的他開始思考,如要存活,他就必須尋找到「出路」,他找的不是自由,因為從被人類宰控的那一刻開始,已經沒有所謂的自由。而這條「出路」即是融入人類世界,甚至是從猿猴直接進化為人類。因此他開始學習人類的行為和語言,從而忘記猿猴時期的所有生命記憶。
導演瓦特.邁爾喬翰,安排女主角凱瑟琳.杭特一走進實驗劇場,就把所有觀眾當成學院的成員,畢恭畢敬地以斯文的人類氣質向我們說明他成為人類的經歷。這一個手法是絕妙的!身為觀眾的我,立刻感覺自己被設定為物種卓越的「人類」腳色,審核著紅彼得的進化成果。但這一個「腳色定位」卻也令我對自己人類的身分感到自慚不已。彷彿我就是那個兇手,用粗暴的手法將紅彼得關進鐵籠,逼迫他離開所生存的大自然。而今,還驕傲卻不自覺地聽著他的進化報告。
有趣的是,當我用同理心將自己擺在主角的心境中去感受他的遭遇時,似乎更感受到紅彼得內在的壓抑與情非得已的無力感。這個「腳色轉換」發生在凱瑟琳.杭特所飾演的紅彼得,滿頭是汗走向觀眾席,賣力討好學院成員們的那一刻。很幸運地,他牽起了我的手和我對話,那一瞬間的四目交接,我閱讀到他眼神中那糾結的情緒,竟令我想起自己身為人類,也曾面臨努力學習與這個世界和體制共存的那種掙扎與煎熬,甚至也像紅彼得忘記自己猿猴時期記憶般,幾乎忘記最原來的自己是甚麼了。於是,透過這齣戲,我似乎明白了卡夫卡《學院報告》的寓意,並感受到也自省了身為人類的荒謬。
凱瑟琳.杭特以五十六歲的熟齡,完成極度耗費體力與心力的獨腳戲。其精湛的表演能力與過人的體力令人讚嘆!不管是嗓音(模仿粗啞低沉的男嗓)或靈活的肢體(全身上下百分百柔軟的筋骨),甚至是情緒深入淺出卻不造作的能力,都足以成為演員們的典範。極簡的白色地板舞台,就像是一塊畫布,而她就是彩色筆,畫出精彩的圖像,深印觀眾的腦海。而導演瓦特.邁爾喬翰精準而冷靜地揭露了卡夫卡文字中隱喻的諷刺與對人的批判、對世界的質問,導演手法乾淨俐落,他示範了一個成功的導演必須具備的條件:1、要有清晰的觀點。2、能用心鑽研與深入理解文本。3、能言之有物卻不刻意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