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邵悅  
在原著小說中,昆蟲特有的五感確實改變了葛里戈看待周遭事物的方式,《蛻變》則進一步從人蟲之變看向莊子的物我之辯,格局視野全然打開,可見變蟲未必是壞事,而做人之負重前行是何其艱辛?(邵悅)
12月
03
2021
《巢》一作雖呈現出強烈風格的劇場特質,部分角色透過動作表現出精彩的角色特質,然而其他角色動機與動作符號無法連結,讓編舞者試圖構築「家」的不同意義與面向反而略顯模糊。(李宗興)
12月
18
2020
這齣戲營造了一種「虛中帶實、實中帶虛」的感受。「年夜飯」的場景體現了我們最熟悉的生命景況,卻在不斷重複述說之下被解構。不知為何每年都得回家、不知如何面對家人和自我,一遍又一遍重複的苦痛經驗、反思、內省、碰撞,再到幽微的轉化過程,難道這是「成人」的必經之路?(李嘉峻)
1月
13
2020
優點是,化身蟲的表演者與機器虫透過空間移動、視覺亮光、聽覺聲音的互動,彰顯戲劇性的對話、共處與權力關係。但從另一角度視之,卻隱藏了表演者如何以身體(腳)控制、反饋機器虫的趣味性。(徐瑋瑩)
12月
24
2018
導演瓦特.邁爾喬翰精準而冷靜地揭露了卡夫卡文字中隱喻的諷刺與對人的批判、對世界的質問,導演手法乾淨俐落,他示範了一個成功的導演必須具備的條件:1、要有清晰的觀點。2、能用心鑽研與深入理解文本。3、能言之有物卻不刻意說教。(任心皓)
6月
05
2012
黃香  
經由猿猴馴化為人的變形過程這樣的諷喻,深刻理解了人類遠離自然、自命不凡的宿命——行禮如儀的機械式生命。從更深一層的殖民史觀來看,《卡夫卡的猴子》是一則寓言,以陰鬱、冷調的黑色幽默暗喻上個世紀初強權殖民、奴役壓制的慘烈實境。(黃香)
5月
17
2012
演員採取的是邊演、邊議論的方式,進出於演講現場與回憶現場,並且從猩猩的角度反觀人類的行為,並與觀眾互動,示範喝酒、吃香蕉,並詰問關於握手、自由、為什麼來劇場?不如回家看「康熙來了」(中文發音)等等,帶點即興的加料,目的都在刺激觀眾對於人類本身的思考。(謝東寧)
5月
16
2012
形式顯然來自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以降的傳統「寫實劇」,在寫實的時間、空間、人物中,但比較特別的卻是魔幻的劇情進行。……演出節奏明快,全場氣氛掌握甚佳,不過導演關於到底要「寫實」還是要「魔幻」的舉棋不定,卻造成了全劇最大的敗筆。(謝東寧)
10月
26
2011
《夢之島》有著《城堡》和《變形記》的卡夫卡意味,也有著《夢十夜》的敘事幢影;……又有著好似史特林堡的夢幻企圖。但平心而言,《夢之島》也就是在上面這些共時共享的文化網絡意識下所超連結出的一種創作話語。(雷煦光)
10月
0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