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記憶可以超越時間——弗蘭塞斯克.薩雷維拉《記憶劇場》展覽
5月
05
2022
記憶劇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92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弗蘭塞斯克.薩雷維拉(Francesc Serra Vila)《記憶劇場》展,讓記憶之於時間流逝當下的召回,以及群體記憶的重組,成為創作的素材與核心。展覽的英文名《Recall—Memory Theatre Exhibition》透露這個展覽本身,原是線上演出《拾憶》(Recall, 伯明罕版2020,台北版2022)的延伸。主題回應covid-19疫情以來的劇院停演,圍繞著實體移動與接觸被中斷的時期所產生的各種個人感受或情境。作法上,首先,以一對一連線、對話的方式,紀錄、書寫個人的隔離遭遇。之後,再透過硬體展示,發表經由此視訊交流搜集而來的記事和錄音,就像試圖為防疫對當前生活、對人際關係帶來的特殊體驗或重新定義,進行一場紀念性的典禮。

佈置時間的流逝性

在此展覽中,記憶的陳列概念與產出過程,被賦予一種圖解式的造型,詮釋與意義進而從中開啟。一如文宣裡提及創作者引用「記憶劇場」(Theater of Memory)的概念,將劇場定位為「設置並管理所有人類概念的場域」;眾人的片段回憶,於場中被編排成相互對照、投射的共存關係。主展廳裡,作為陳列物的大量字條,如「sat in the garden」、「在秘魯隔離」、「我們叫外送」、「I don’t remember anything」、「和我的妻子和孩子一起」等防疫生活留下的印記,以黏貼、懸掛、擺設、夾放等方式,被分區佈置成多種形體,如星球、地圖、棋局、宴席、環形劇場等,彷彿藉此為字條的閱讀,製造關於時空的聯繫、彼此生命的匯聚。同時,伴隨著現場播放的幾段獨白、公共場所般的環境音、燈光的明滅循環週期,共同傳達出等待的心情、時間的流逝性。


記憶劇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記憶劇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或許就是在這不可預知的、稍縱即逝的絕對性裡,記憶選擇性地捕捉過去的浮光掠影。而這個記憶留存的工序,亦是此展的另一項主題。就在進入主展廳之前的個室裡,如居家場景的擺設,以影像螢幕、互動遊戲的形式,引導觀者自行演練對於回憶的描述與擇取,對於未來的投射或預期,就像一對一線上演出《拾憶》的進行。展覽個室對單一人數參與互動的刻意規定,甚至房內的幽暗照明,皆透露一種獨居的、長夜般的氛圍。參與者單獨於桌前,戴上耳機,觀看螢幕中的指示與說明。

畫面裡,一種視覺解析式的奇想,將生產記憶的過程,化為一場富於感性與詩意的發明。鏡頭定格於一只被稱為「時空膠囊」的手作感瓦楞紙箱,搭配旁白的敘述,穿戴手套的一雙手在紙箱內進行操作,如同儀器的使用介紹。內容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觀者受邀以兩分鐘的時間,回想自己對於昨日的記憶。此時,畫面中的手,將箱內手機啟動兩分鐘倒數後,隨即一手不斷地抽出紙條,一手不停地做出在紙條上書寫的動作,完整歷時兩分鐘,筆跡始終透明,猶如對畫面前觀者的回想,進行心靈式的速記。接著,第二階段,觀者進入個室另一側,來到擺放有筆電與實體紙箱「時空膠囊」的桌前。旁白將時間設定為一年之後的今天,並請觀者親手抽取箱中紙軸,寫下自己對於未來昨日的回憶。最後,再將字條留置於箱內。藉由這個既具體又超現實的流程,讓記憶的特質,展現其跳躍的、敘事的、不斷向前推進的產出與累積。而紙箱運用的美術質感,同主展廳的展場風格相互呼應,使後者成為「時空膠囊」的合體,承載著多重記憶。過去、現在、未來三者的連結,不受限於編年史的線性。


記憶劇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記憶劇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林育全)


構築可見未來的是過往

疫情導致的種種中斷,使我們回顧過去,不僅僅是個人自我的過去,也是所有人的過去,在回顧的交集中,記憶給予我們啟迪,以便去面對眼前的生活世界。一如旁白引用猶太裔思想家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於過世後才公諸於世的一串話作結:「在這時,過去的記憶成為我內心唯一真實的未來。這是趟回憶之旅,讓我們得以投射一些願望。我們沒有確切的詞語,去描述明日將發生的記憶⋯⋯構築可見未來的是過往,更甚於真實的未來。」因為記憶可以超越時間,也因為記憶之門投射出的光芒,能為生活的重建注入可能性。

《記憶劇場》

演出|弗蘭塞斯克.薩雷維拉
時間|2022/04/03
地點|國家戲劇院停車場愛國東路側廢車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