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踩)真實之地,登虛幻之山——《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
9月
12
2022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耳邊風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睿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9次瀏覽

梁家綺

有一則關於鏡子的描述,是這樣說的:我向鏡子裡望去,發現自己位在鏡後開展的非真實空間裡,回望向自己,亦即,我在我缺席的地方看見自己,而看見的條件是那面鏡子,透過來回的往返,重構己身。理論家將施展鏡子特性的地方稱為異托邦(heterotopia),都市論者則以此作為隱喻來說明城市具有將人類自我主體、慾望與社會意象反射回來給我們的能力。
現代建築裡的地誌劇場行動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以下簡稱《聖》)便試圖鑄造這面鏡子,將虛擬、真實、再現的城市碎片同時呈現與倒轉。作品從台南美術館二館的地下停車場蔓延至五樓,創作者將此垂直穿梭喻為一場攀登,觀眾身綁「聖鹿山健走隊」布條,步隨導遊,頸掛耳機,既穿越、也混身於湧向亞洲地獄之門【1】的旅客。

耳機的敘述讓觀眾與館內訪客自我區隔,當觀眾有意識地追隨身穿紅衣長裙、眼蒙黑布、手持黑傘的「死亡的神明」、「我們的母親」的舞動身軀,美術館的訪客也跟著(不知所以的)攢聚、移動、跟拍,耳機裡傳來小法鼓的念唱,喚向天上聖母。然此際,一群混亂擁擠、目的不一的諸眾隨紅衣女子搖來盪去,聽、視、觸覺成為迥異且混雜並列的文本,提問昭然若揭:人們朝聖的究竟是何方聖母?是只能藏在耳蝸拍打的前現代精神歸屬之咒念、是在現代美術館場館中並不違和的肢體展演、是匿身在展場間的殭屍與鬼怪群像,還是,追逐的人群其實也沒想過這個問題?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耳邊風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睿洋)

持續攀登,三樓的挑高設計形成飄浮在空中的三角錐空間,跟著耳機的指引將想像填進空間之中:潛伏於流動的島嶼、登臨北緯23度的山,瞥見的卻是沉於南半球的巴達維亞號。烏有之鄉並非全然烏有,它挪移、縮放了經緯與尺度,使城市的歷史牽連向更大的版圖。如果說地誌學是對地景連續性的追尋,《聖》的地誌劇場行動,則如同停車場裡摺疊海報紙的偽廟宇人員所暗示,是先將地景的皺褶拉開攤平,再重新取樣堆砌打磨,置放於舊城區地景中嶄新聳立的建築體。
鏡的隱喻與實體

此外,鏡子除了是作品的隱喻,它也在整場步行之初作為提示與邀請,以實體之姿頻頻出現。不論是表演者在地下停車場對車道廣角鏡的停留與凝視,或是一樓大廳無數個被捧立、直直面向觀眾的半身方鏡,乃至於耳機裡的敘述者,「我就在這鏡子之中」、「凝視自己加上時間就逐漸的形成一面鏡子」,提醒著:我們必須身處實境,也得踩入虛幻的鏡中之界,來回地進出。作品不僅是創作者單方的展示或調度,也不斷召喚觀眾一起加入,成為在異托邦思索的行路人。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耳邊風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睿洋)

所以,聖鹿山顯然無從查詢,卻可自我錨定,耳邊風長年致力於地誌劇場,行動的場域常是在舊城巷道或消逝的地景之中,《聖》則進到現代性建築裡對城市進行提問。回到鏡子隱喻,城市具有將人類主體慾望反身打回來給我們的能力,城市地景的改變,並不只歸因公部門基於城市發展的決策與考量,也是人群慾望的現形,然所欲為何?在圖書資源室出現的耳機裡的敘述者我,置身於文明累積的象徵之地,他卻像仍在尋求答案的困惑者,在透明的隔間、在空白卻又過載的紙張上尚未得到解答。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耳邊風工作室提供/攝影林睿洋)

最後的攻頂,薛詠之與大恭兩名樂手的對弈無比精彩,但對應於整個作品,於我卻形成結構的缺角,因為當觀眾在圖書室裡繳出身上的耳機,踏出玻璃門,進入販售物品與餐飲的商品化空間時,雖然演出尚未結束,但異托邦彷若戛然關閉。當舒適地喝著飲料、被樂音環繞時,願一路攀爬而上,在身體與思緒創建出的敏銳,在望出去熙來攘往的城市裡,不會太快被洗刷掉。

註:

1、臺南市美術館2館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共同策畫「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引發參觀的熱潮。

《聖母、鹿仔魚和一座山丘》

演出|耳邊風工作站、角八惠
時間|2022/08/07 16:30
地點|台南美術館二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
儘管「切割」、「破裂」、「凝聚」、「碾碎」各有不同狀態的張力,「警察」都像一個冷冰冰的句點,截斷了任何可觸發的想像;要如何想像警察?
7月
20
2023
聽他們勤務中削薄的個體性,如何在長跑中一點一點拾回⋯⋯;於此導演竟類比於編舞,其中技術性皆令身體柔順於「他者」的框架,陌異的生命經驗被帶回排練場,練習想像成為「他者」。
7月
19
2023
短短8分鐘展演,對滿身是傷的主體來說,似乎蔚為在土地.河海釋放與淨化的儀式;對想傳承母體文化、追求藝文職涯之人來說,又有怎樣的意涵呢?將開演之際,看著節目單以特殊字體強調「有與廣泛的社會聯結在一起嗎?」以及「這是『表現』的藝術」,讓人不禁戴上了這樣一副眼鏡,進到演出場域中。
7月
13
2023
當眾人於海風中共掀、共摺一塊帆布,遠遠看去也宛如「造浪」。當帆布對摺、平放在地,似乎又慢慢從「浪」轉變成通往未來的「路」。
7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