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輕鬆聽,我努力講:《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的導聆思考與音樂演奏
7月
04
2022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7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2022年,管風琴家余曉怡與兩廳院規劃一系列「管風琴推廣音樂會」,主打「三十分鐘輕鬆聽」,以簡短而多樣的曲目配上導聆,讓廣大聽眾認識管風琴音樂,了解其歷史脈絡。

這場《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為系列之一,邀請小提琴家李宜錦、大提琴家呂超倫、導聆人吳家恆等知名音樂人,呈獻布拉姆斯、孟德爾頌、法朗克、萊茵貝格爾(Josef Gabriel Rheinberger)及維多(Charles-Marie Widor)的經典管風琴作品。我雖然不是黑膠迷,但我其實也對管風琴不熟悉,應該也算是他們所謂的「必聽」TA(target audience)之一。在演出前,我也刻意不預習曲目,想貼近一般大眾的視角來欣賞。二來,看著這豪華的陣容加上緊湊的時長,我倒也想看看,他們能如何濃縮知識與樂曲內容,將美好的音樂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推廣音樂會」的邏輯與困境

也許有人認為,推廣或導聆音樂會的審美價值不高,選曲通俗又樂章不全,不值得認真討論。我認為正好相反。一般的演奏會大多充滿舊雨新知,即使考慮票房而規劃一兩首熱門曲目,大多也是藝術家的自由發揮。相反地,推廣型演出必然面向著一群不熟悉主題的觀眾,雙方背景與知識量不同,演出方的資訊傳遞(如樂曲內涵、背景歷史)其實相當困難。

換個角度而言,導聆音樂會的成功與否,其實有賴一套「接收命題—體驗」的邏輯。導聆人首先講解樂曲的故事及內容,向觀眾給出「等等要怎麼聽、如何理解」的命題,接著觀眾按圖索驥,化抽象樂聲為意義概念,獲得更有層次的聆聽體驗。例如,導聆者說下一首曲子是「田園曲,充滿寧靜的氛圍」,於是觀眾聽著緩慢而舒適的旋律及和聲,在心中勾勒一幅祥和的草原意象。在認知心理學中,這其實是一種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的學習,在各個領域都非常好用——命題愈是清晰,則推廣傳達的效果愈好;反過來說,如何簡短又精確地設定敘述,也是一大難題。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如此來看,吳家恆的導聆內容有幾處非常精彩。依我之見,吳家恆的專長在於廣泛的文化史,擅長剖析音樂作品背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這在他的講解中清晰可見。講解法朗克《降B小調前奏曲》(Op. 18)時,他從德、法二地的基督宗教發展切入,前者多以激昂的熱情讚賞上帝,後者(法朗克屬之)則偏向澄澈深刻的內省,馬上凸顯了作品的獨特面向。而布拉姆斯《管風琴G小調前奏曲》(WoO 10)則以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傳統相呼應,讓觀眾踏入了德奧巴洛克的文化脈絡。至於其餘的樂曲,印象中則偏向作曲家背景簡介(記憶有些模糊了),但大多也是淺顯易懂的介紹。

和文化脈絡比較無關,但同樣富有成效的,是壓軸曲目——維多《第六號交響曲》(Op. 42, No. 2)終曲。他直指該曲的交響化特色,強調豐富的音色變化和複雜的聲部結構,讓觀眾聚焦余曉怡的忙碌手腳和音栓安排,演畢果然爆出如雷掌聲。

泛著綿密弦樂的管風琴音

當然,作為一場「推廣」「音樂會」,除了導聆的學識與口才,音樂演奏也是一大重頭戲。

我雖對管風琴及作品文獻不是太熟悉,沒法給出太深入的觀察,但從音樂的呼吸與鋪排中,我感覺余曉怡是位自信瀟灑卻不失誠懇的演奏家。她不過度雕琢機械性的音符平均度,也不刻意營造誇張的樂句或對比,奏出的音樂十分自然舒暢。至於終壓軸的維多交響曲,余曉怡也完整駕馭了這首艱澀複雜的超技曲目,技巧毫不令人擔憂。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曾聽聞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因年份或構造等原因,鍵盤系統相對不靈敏,為演奏增添難度。如果這則鄉野傳言屬實,那麼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三人的共演無疑非常厲害。三人唯一同時出場的萊茵貝格爾《管風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組曲》(Op. 149)終曲,光看編制便知聲部平衡之難,現場演出更是不易。李宜錦、呂超倫二人站上管風琴的平台,和余曉怡近距離地合奏,也讓琴音更均衡地傳到觀眾席。在震天價響的管風琴音中,能聽見其中泛著弦樂細微但綿密的音色,樂曲幾處齊奏與交錯後半拍之處也整齊劃一。這要歸功於三人的良好默契與樂器控制。

若真要從整個演出裡挑毛病的話,大概是舞台右方放置的轉播屏幕,雖能放大演奏家的動作細節(對總是背對觀眾的管風琴家來說特別重要),但過多的畫面調度反而讓我從聆聽分了心,稍稍干擾了音樂的現場沈浸。關於導聆者的語速,在國家音樂廳如此大的空間中,我也認為可以再慢一些,多一點讓聲音傳遞的留白。

本文雖展開較細節的討論,對於一場簡短的入門演出也許是小題大作,但考慮今日解說音樂會如此興盛,將《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音樂會作為反思的基石也無不好。不管如何,若能將大眾吸引進音樂廳,消除人們心中對於藝術廳院的距離感,那已是最珍貴的事了。


《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

演出|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吳家恆
時間|2022/6/6 11:2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10月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10月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10月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10月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10月
04
2024
樂興之時和導演鴻鴻的勇敢實驗精神,似乎為台下眾多樂興之時的樂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夜晚。然而在激情過後,在解構了普契尼的歌劇之後,我們還是得思考一下:普契尼音樂中純粹的藝術性崩解後,就像時興的分子料理一樣,巧思之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10月
04
2024
當代箏樂的異域風潮的形成,卻是始自於中國作曲家們企圖以未受到西化影響、純粹的民族音樂作為素材,發展出具有東亞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9月
25
2024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9月
25
2024
透過效果器,吉他不再是吉他,如同黑膠唱盤也不再是黑膠唱盤,這些「樂器」不但是打造實驗之聲的管道(channel),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新的聲音景觀(soundscape)。
9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