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輕鬆聽,我努力講:《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的導聆思考與音樂演奏
7月
04
2022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1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2022年,管風琴家余曉怡與兩廳院規劃一系列「管風琴推廣音樂會」,主打「三十分鐘輕鬆聽」,以簡短而多樣的曲目配上導聆,讓廣大聽眾認識管風琴音樂,了解其歷史脈絡。

這場《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為系列之一,邀請小提琴家李宜錦、大提琴家呂超倫、導聆人吳家恆等知名音樂人,呈獻布拉姆斯、孟德爾頌、法朗克、萊茵貝格爾(Josef Gabriel Rheinberger)及維多(Charles-Marie Widor)的經典管風琴作品。我雖然不是黑膠迷,但我其實也對管風琴不熟悉,應該也算是他們所謂的「必聽」TA(target audience)之一。在演出前,我也刻意不預習曲目,想貼近一般大眾的視角來欣賞。二來,看著這豪華的陣容加上緊湊的時長,我倒也想看看,他們能如何濃縮知識與樂曲內容,將美好的音樂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推廣音樂會」的邏輯與困境

也許有人認為,推廣或導聆音樂會的審美價值不高,選曲通俗又樂章不全,不值得認真討論。我認為正好相反。一般的演奏會大多充滿舊雨新知,即使考慮票房而規劃一兩首熱門曲目,大多也是藝術家的自由發揮。相反地,推廣型演出必然面向著一群不熟悉主題的觀眾,雙方背景與知識量不同,演出方的資訊傳遞(如樂曲內涵、背景歷史)其實相當困難。

換個角度而言,導聆音樂會的成功與否,其實有賴一套「接收命題—體驗」的邏輯。導聆人首先講解樂曲的故事及內容,向觀眾給出「等等要怎麼聽、如何理解」的命題,接著觀眾按圖索驥,化抽象樂聲為意義概念,獲得更有層次的聆聽體驗。例如,導聆者說下一首曲子是「田園曲,充滿寧靜的氛圍」,於是觀眾聽著緩慢而舒適的旋律及和聲,在心中勾勒一幅祥和的草原意象。在認知心理學中,這其實是一種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的學習,在各個領域都非常好用——命題愈是清晰,則推廣傳達的效果愈好;反過來說,如何簡短又精確地設定敘述,也是一大難題。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如此來看,吳家恆的導聆內容有幾處非常精彩。依我之見,吳家恆的專長在於廣泛的文化史,擅長剖析音樂作品背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這在他的講解中清晰可見。講解法朗克《降B小調前奏曲》(Op. 18)時,他從德、法二地的基督宗教發展切入,前者多以激昂的熱情讚賞上帝,後者(法朗克屬之)則偏向澄澈深刻的內省,馬上凸顯了作品的獨特面向。而布拉姆斯《管風琴G小調前奏曲》(WoO 10)則以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傳統相呼應,讓觀眾踏入了德奧巴洛克的文化脈絡。至於其餘的樂曲,印象中則偏向作曲家背景簡介(記憶有些模糊了),但大多也是淺顯易懂的介紹。

和文化脈絡比較無關,但同樣富有成效的,是壓軸曲目——維多《第六號交響曲》(Op. 42, No. 2)終曲。他直指該曲的交響化特色,強調豐富的音色變化和複雜的聲部結構,讓觀眾聚焦余曉怡的忙碌手腳和音栓安排,演畢果然爆出如雷掌聲。

泛著綿密弦樂的管風琴音

當然,作為一場「推廣」「音樂會」,除了導聆的學識與口才,音樂演奏也是一大重頭戲。

我雖對管風琴及作品文獻不是太熟悉,沒法給出太深入的觀察,但從音樂的呼吸與鋪排中,我感覺余曉怡是位自信瀟灑卻不失誠懇的演奏家。她不過度雕琢機械性的音符平均度,也不刻意營造誇張的樂句或對比,奏出的音樂十分自然舒暢。至於終壓軸的維多交響曲,余曉怡也完整駕馭了這首艱澀複雜的超技曲目,技巧毫不令人擔憂。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曾聽聞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因年份或構造等原因,鍵盤系統相對不靈敏,為演奏增添難度。如果這則鄉野傳言屬實,那麼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三人的共演無疑非常厲害。三人唯一同時出場的萊茵貝格爾《管風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組曲》(Op. 149)終曲,光看編制便知聲部平衡之難,現場演出更是不易。李宜錦、呂超倫二人站上管風琴的平台,和余曉怡近距離地合奏,也讓琴音更均衡地傳到觀眾席。在震天價響的管風琴音中,能聽見其中泛著弦樂細微但綿密的音色,樂曲幾處齊奏與交錯後半拍之處也整齊劃一。這要歸功於三人的良好默契與樂器控制。

若真要從整個演出裡挑毛病的話,大概是舞台右方放置的轉播屏幕,雖能放大演奏家的動作細節(對總是背對觀眾的管風琴家來說特別重要),但過多的畫面調度反而讓我從聆聽分了心,稍稍干擾了音樂的現場沈浸。關於導聆者的語速,在國家音樂廳如此大的空間中,我也認為可以再慢一些,多一點讓聲音傳遞的留白。

本文雖展開較細節的討論,對於一場簡短的入門演出也許是小題大作,但考慮今日解說音樂會如此興盛,將《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音樂會作為反思的基石也無不好。不管如何,若能將大眾吸引進音樂廳,消除人們心中對於藝術廳院的距離感,那已是最珍貴的事了。


《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

演出|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吳家恆
時間|2022/6/6 11:2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晚,作曲家與觀眾之間,也同樣存有宿命的交錯與會合,如同舞台上演出者之間的合作關係,在樂音奏響之時閃瞬即逝。
12月
08
2023
演出者擔任的是中性的使者,不帶私意的傳達信息,然而音樂家又如何在其中表現個人特質,讓作品與眾不同,正是宗教音樂最困難之處。
11月
24
2023
筆者在歐洲期間聆聽尼爾森斯現場音樂會的經驗,至今仍然難忘,回憶中,音樂的興奮、緊湊、樂團願意為之百分之兩百的拼命景象,都沒有在這場音樂會中重溫舊夢。
11月
22
2023
奧斯陸愛樂的新任總監芬蘭指揮家克勞斯.麥凱萊,不僅外表俊俏,更以23歲的超低年齡登上音樂總監,就算連遠在台灣都話題十足,本次台北的音樂會,主打指揮拿手的西貝流士曲目,演出兩場都售罄,後續討論的聲量也持續不斷,關注度也極高
11月
08
2023
今年「夠帶種藝術季」邀請夏天參與「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 決賽競演」的多位藝術家演出;在以「辦桌」呈現的活動中,可見七組卡司──暖男樂團、Lihan Umaw游恩恩、Temu Masin徐智文、maya’a taboeh hayawan羅媛、Pacak巴查克、marang aly孫李杰及主持人巧克力(Salizan Binkinuan)
11月
08
2023
看似優柔寡斷的法師害怕紮營時間太晚,想要呼喚後頭的兩人快步前進,但鐘錶師肩負大量精密零件行囊,旅人則意外中了菇毒。
11月
08
2023
從開場儀式就能逐漸感受到這個活動不只是原住民音樂展演,也兼具運動會、深度文化體驗等意義與內涵
10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