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輕鬆聽,我努力講:《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的導聆思考與音樂演奏
7月
04
2022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7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2022年,管風琴家余曉怡與兩廳院規劃一系列「管風琴推廣音樂會」,主打「三十分鐘輕鬆聽」,以簡短而多樣的曲目配上導聆,讓廣大聽眾認識管風琴音樂,了解其歷史脈絡。

這場《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為系列之一,邀請小提琴家李宜錦、大提琴家呂超倫、導聆人吳家恆等知名音樂人,呈獻布拉姆斯、孟德爾頌、法朗克、萊茵貝格爾(Josef Gabriel Rheinberger)及維多(Charles-Marie Widor)的經典管風琴作品。我雖然不是黑膠迷,但我其實也對管風琴不熟悉,應該也算是他們所謂的「必聽」TA(target audience)之一。在演出前,我也刻意不預習曲目,想貼近一般大眾的視角來欣賞。二來,看著這豪華的陣容加上緊湊的時長,我倒也想看看,他們能如何濃縮知識與樂曲內容,將美好的音樂最大程度地呈現出來。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推廣音樂會」的邏輯與困境

也許有人認為,推廣或導聆音樂會的審美價值不高,選曲通俗又樂章不全,不值得認真討論。我認為正好相反。一般的演奏會大多充滿舊雨新知,即使考慮票房而規劃一兩首熱門曲目,大多也是藝術家的自由發揮。相反地,推廣型演出必然面向著一群不熟悉主題的觀眾,雙方背景與知識量不同,演出方的資訊傳遞(如樂曲內涵、背景歷史)其實相當困難。

換個角度而言,導聆音樂會的成功與否,其實有賴一套「接收命題—體驗」的邏輯。導聆人首先講解樂曲的故事及內容,向觀眾給出「等等要怎麼聽、如何理解」的命題,接著觀眾按圖索驥,化抽象樂聲為意義概念,獲得更有層次的聆聽體驗。例如,導聆者說下一首曲子是「田園曲,充滿寧靜的氛圍」,於是觀眾聽著緩慢而舒適的旋律及和聲,在心中勾勒一幅祥和的草原意象。在認知心理學中,這其實是一種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的學習,在各個領域都非常好用——命題愈是清晰,則推廣傳達的效果愈好;反過來說,如何簡短又精確地設定敘述,也是一大難題。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如此來看,吳家恆的導聆內容有幾處非常精彩。依我之見,吳家恆的專長在於廣泛的文化史,擅長剖析音樂作品背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這在他的講解中清晰可見。講解法朗克《降B小調前奏曲》(Op. 18)時,他從德、法二地的基督宗教發展切入,前者多以激昂的熱情讚賞上帝,後者(法朗克屬之)則偏向澄澈深刻的內省,馬上凸顯了作品的獨特面向。而布拉姆斯《管風琴G小調前奏曲》(WoO 10)則以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傳統相呼應,讓觀眾踏入了德奧巴洛克的文化脈絡。至於其餘的樂曲,印象中則偏向作曲家背景簡介(記憶有些模糊了),但大多也是淺顯易懂的介紹。

和文化脈絡比較無關,但同樣富有成效的,是壓軸曲目——維多《第六號交響曲》(Op. 42, No. 2)終曲。他直指該曲的交響化特色,強調豐富的音色變化和複雜的聲部結構,讓觀眾聚焦余曉怡的忙碌手腳和音栓安排,演畢果然爆出如雷掌聲。

泛著綿密弦樂的管風琴音

當然,作為一場「推廣」「音樂會」,除了導聆的學識與口才,音樂演奏也是一大重頭戲。

我雖對管風琴及作品文獻不是太熟悉,沒法給出太深入的觀察,但從音樂的呼吸與鋪排中,我感覺余曉怡是位自信瀟灑卻不失誠懇的演奏家。她不過度雕琢機械性的音符平均度,也不刻意營造誇張的樂句或對比,奏出的音樂十分自然舒暢。至於終壓軸的維多交響曲,余曉怡也完整駕馭了這首艱澀複雜的超技曲目,技巧毫不令人擔憂。

 

黑膠迷必聽 一 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周嘉慧)

曾聽聞國家音樂廳的管風琴因年份或構造等原因,鍵盤系統相對不靈敏,為演奏增添難度。如果這則鄉野傳言屬實,那麼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三人的共演無疑非常厲害。三人唯一同時出場的萊茵貝格爾《管風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組曲》(Op. 149)終曲,光看編制便知聲部平衡之難,現場演出更是不易。李宜錦、呂超倫二人站上管風琴的平台,和余曉怡近距離地合奏,也讓琴音更均衡地傳到觀眾席。在震天價響的管風琴音中,能聽見其中泛著弦樂細微但綿密的音色,樂曲幾處齊奏與交錯後半拍之處也整齊劃一。這要歸功於三人的良好默契與樂器控制。

若真要從整個演出裡挑毛病的話,大概是舞台右方放置的轉播屏幕,雖能放大演奏家的動作細節(對總是背對觀眾的管風琴家來說特別重要),但過多的畫面調度反而讓我從聆聽分了心,稍稍干擾了音樂的現場沈浸。關於導聆者的語速,在國家音樂廳如此大的空間中,我也認為可以再慢一些,多一點讓聲音傳遞的留白。

本文雖展開較細節的討論,對於一場簡短的入門演出也許是小題大作,但考慮今日解說音樂會如此興盛,將《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音樂會作為反思的基石也無不好。不管如何,若能將大眾吸引進音樂廳,消除人們心中對於藝術廳院的距離感,那已是最珍貴的事了。


《黑膠迷必聽——德法管風琴浪漫情懷》

演出|余曉怡、李宜錦、呂超倫、吳家恆
時間|2022/6/6 11:2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