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站
1998年生於高雄,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哲學系畢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2019-2021年度國藝會表演藝術專案評論人,音樂文字散見於《表演藝術評論台》、《PAR表演藝術》、《關鍵評論網》等。自非科班輾轉跨入古典音樂殿堂,致力開闢古典音樂評論蹊徑,提煉音樂寫作之批判性;另亦關注音樂劇場、音樂劇、劇場之聲音探討。今興趣領域為音樂哲學、批判理論等。
熱門文章
古樂演繹的率性與初衷的忘卻:記皮耶・韓岱《古樂傳奇—郭德堡大鍵琴變奏曲》
2429
11月
22
2022
超越歷史與學派的音樂漫遊:評《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
2218
6月
23
2022
神話與科學的倒退相混:論《鯨之嶋》的三個顛倒
1796
5月
18
2023
所有文章
65 篇
實際的成果也超乎預期,並不只僅止於聲響實驗的範疇,而是結合了人聲、電子音樂、身體展演、光線投影等多種表現形式,並透過這些形式,探討聲音的符號特性、現代科技的危害與轉折、技術與人類存有的關聯等嚴肅議題。從每個手法與操作中,都能發現她豐富且生動的思考。
7月
05
2023
《鯨之嶋》以臺灣的自然地理為基礎,構築各類山神海怪的故事,融入南北管音樂,意圖成為一齣「臺版山海經」,是一項頗有野心的計畫。只是,原應是遠古流傳、眾人共造的神話故事,如今成為憑空起造、主動創造的當代發明,《鯨之嶋》也無可避免地顛反了神話的邏輯⋯⋯
5月
18
2023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雖然是音樂會形式,整場表演卻有著歌劇般的質感。賈洛斯基和女高音芭瑞斯分別飾唱奧菲歐(Orfeo)與尤麗迪絲(Euridice),兩人都進入了角色,兼顧演唱與戲劇表演。其中賈洛斯基堪稱戲精⋯⋯
3月
27
2023
這些思辨,主要是梳理個人欣賞《千年之遇》時冷熱交替如三溫暖的感受,試圖尋找其成因,也是進一步反思,這場演出裡的我/其他觀演者/演員/樂手/當地居民是否更靠近了議題一些?班雅明的論題,如今是否需要被推翻或修正?一齣帶有高度政治性與革命性的作品,到底該如何生產?隨著時光推展,問題的解答都需不斷翻新,而《千年之遇》正觸動了這樣的思索,也在劇場實踐中做了很好的嘗試。
3月
13
2023
音樂會當下,他的演奏也真的非常赤裸。若仔細聆聽,會發現在每個樂句之間,都有極微妙的空隙(有如與他人的對話中,偶爾穿插的那種危險的、幾乎令人恐慌的沈默瞬間)⋯⋯
12月
06
2022
他過度在乎「古樂」作為一套美學實踐手法的達成與否,卻忽略了身為演奏者本該有的自然稟賦與樂思流瀉。
11月
22
2022
光之長笛四重奏的音樂家們投入小眾曲種、面向通俗音樂、甚至投身樂曲創作並推廣當代演奏技巧,改善長笛重奏問題——打不過前輩,那就另闢蹊徑。
10月
01
2022
真正的議題在於:凱吉以及預置鋼琴這樣原本突兀且怪異的存在,正在歷史洪流中老去,逐漸喪失原有的張力與驚奇。(顏采騰)
8月
18
2022
要論當晚最迷人的身影,仍然是我們熟悉的諏訪內晶子⋯⋯樂曲中不乏大量的雙音、上下快速分解和弦、大幅度跨弦等炫技樂段,她則用近乎完滿的信心與技巧全數達成,彷彿已不是樂曲挑戰著她,而是她華麗卻輕鬆地把玩著樂曲。(顏采騰)
8月
18
2022
或者退幾步來說,即使音樂影像不必然要貼近樂曲內容,錢南章本人也完全同意編導的自由創意,但藉藝術創作的自由,作政績宣導之實,是可以被接受的嗎?(顏采騰)
8月
15
2022
進一步地問,刻意策動如此大量日常聲響的意義何在?若要找到答案,我們必須回頭叩問作品的「形式」——亦即,這些日常聲響被組織、被呈現、最後被聆聽的場域與方法。(顏采騰)
7月
11
2022
導聆人首先講解樂曲的故事及內容,向觀眾給出「等等要怎麼聽、如何理解」的命題,接著觀眾按圖索驥,化抽象樂聲為意義概念,獲得更有層次的聆聽體驗。(顏采騰)
7月
04
2022
我們見識周善祥堅實的美學原則、鮮活獨特的視角,音樂從而鮮活地重生,卻又化成屬於他的模樣。那是一種智性與眼界的無上享受,也是長期保守的台灣古典樂壇裡最獨特的身影。(顏采騰)
6月
23
2022
整篇文字圍著「新音樂」打轉,我卻一直沒有解釋何謂新音樂⋯⋯我其實無從回答,因為陌生、超越範疇、挑戰聽覺、拒絕定義等否定性的消極概念,正是新音樂的特色。(顏采騰)
6月
1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