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物件之間的眾聲喧嘩「16th 新人新視野」
5月
22
2024
賴耘琪《引》(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38次瀏覽

文 張思菁(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當虛擬影像早已在生活中竊據大部分感官想像空間時,可觸可摸可把玩的實體物件,卻在近年劇場創作中迴光返照般地回到聚光燈下,讓身體與物件構築的多重空間,轉化為未必經歷過卻用以修補體驗的義肢記憶(prosthetic memory)之展演空間。「16th 新人新視野」的三支作品不約而同地運用相異的觀點與手法,讓「物件」在其創作中成為角色、成為群戲、或是成為與人體相抗衡卻又無以擺脫的另一個表演者,都成功地誘發著觀眾撈捕自我生活的浮光掠影,與編創者共同構築再現、記憶、再回憶的想像歷程。


温其偉《流逝的粒子》(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球被投出的聲響在黑暗中隱約浮動,人與球的運行皆逃脫不了與地心引力的服從或抗衡,宿命般地類似。《流逝的粒子》中穿著T恤加西裝外套的三位男表演者,以一種冷調氛圍的當代肢體質地,讓球在身體周遭空間遊走與球互動,或看著球滾落再補接,或將球向地面擲出彈起,或將球拋向空中雜耍。初始保持冷靜而自制地,而後逐漸凸顯徒勞無力且週而復始。身體與球體,從斜坡滾落、從孔洞中下墜、或在拋接中落下倒地。應該為主動主宰的人體,操作著球體運行,然而當人體落下只能倒地滑行,而球體落下時能反彈滾動時,被動球體以韌性轉換地心引力為反作用力的主動軌跡,卻顯得比人體更具生命力。直至末段舞者開始以嘴銜球,互相傳遞,縮小的肢體空間讓整體氛圍轉變的親密而曖昧,球體轉換為人體呼吸吐納的中介體,也是情感的載體。

《引》則與髮辮編織主題相連,開場舞臺上方懸吊著一個以編織網絡型態的大圓筒,邊緣垂下織品線條在旋轉時能展開,獨舞者飄散著頭髮,拉扯著上方的圓筒,互動與旋轉,抒情綿延的動作氛圍,彷若交織著啟動祭儀前的曖昧潮濕。離場後舞者兩兩入場,以頭上長髮成雙長辮,以自身身體或多個身體與連接雙辮共同起舞。從身體生長而出卻又不完全隸屬於身體的髮,半脫離般地在空間中被糾纏揮灑,成為無法賤斥(abjection)的自我/他者,旁若無人般地歡欣共舞著。舞者之間以髮互相交織連結,在逐漸濃厚的祭儀氛圍中連結成圈共舞,身體以一種鬆弛而又有節奏的動作與動律,以方向層次變化堆疊,呈現自民俗動律轉化的動作型態,試圖為觀眾呼喚出遠古祭典之想像。


黃品媛《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李欣哲)

滿佈自嘲荒謬無力與希望失望之旅程的《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仿若一對情侶誤入《等待果陀》般的追尋,在大量的人與物件轉換中,以言語表情和肢體搭配,彰顯旅程中的各種情境階段與狀態,讓觀眾隨著表演者的旅程前行開展劇情。與前兩個仰賴舞蹈抽象化身體與物件關係之作品不同,在戲劇說念形式中被多次運用而被不斷轉譯的「物件」,除了在劇場展演原物件之生活意涵外,更多次轉化為協助劇情推演之各式象徵意涵。例如,鑲上霓虹燈邊框的兩張大椅子,從列車中的座椅,轉換為酒吧中相識竊語的座椅、又成為生活摩擦中象徵著有不同方向速度而無法同行的載體⋯⋯等。物件與身體的關係,在層層疊疊的指涉脈絡重建中,是功能性的、象徵性的、也往往是互文性的,用以招喚出幻想與夢想之間的些微破碎間隙。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流逝的粒子》在純熟的拋接球雜技之間,試圖堆疊出情感的積累刻劃,卻在冷靜理性的身體動力中略顯尷尬;《引》擁有身體質地相當乾淨成熟的舞蹈表演者,過長髮辮扭擰牽連的營造出祭儀想像空間後,未曾招喚起觀者的入神共感;《開往希望鎮的夕陽列車》在層層疊疊的相互挖苦與自我解嘲中,在影射社會現實與逃脫遁入夢想之間,雙人關係之不斷啟動與勉力延續,則容易失焦而顯得雜亂無力。

因此,除了投注資源支持新人創作在排練展演歷程中能逐漸茁壯外,若能在編創手法上更多陪伴諮詢引導,或進行整合企畫與宣傳聚焦等策略聯盟,相信更能引領年輕藝術家從較宏觀視野與藝術市場去理解表演藝術創作與製作,在持續深化編創溝通歷程中,邀請觀眾進入劇場想像儀式,欣喜共同入夢。

《「16th 新人新視野」》

演出|温其偉、黃品媛、賴耘琪
時間|2024/04/2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