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色祭壇上施法《郭德堡變奏曲》
6月
26
2024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7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直至傍晚七點四十分,已有足夠的時間讓聽眾收拾好開演前的閒聊,取而代之的是全場等候的氣氛,燈光拉至全暗,舞台上的一圈微光,音樂廳的外在環境的氛圍充斥神秘感,好像是一場祭祀典禮,等待祭司的出場,冰島鋼琴家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的進場,全場觀眾做足了準備,讓這位鋼琴家掌舵接下來長達八十分鐘不間斷的飛行。

歐拉夫森琴音一落下,所構建出的音樂黑洞,隨著音符愈加增多,觀眾也越被吸入其中。以筆者角度分析,歐拉夫森之所以能快速吸引聽眾,並非是因為奏出多變的音色、俐落的觸鍵,而是鋼琴家在每一顆音符所挖掘出的時間感。就音色與觸鍵而言,常聽鋼琴演奏的聽眾應不難舉出許多偉大的名家,能超越歐拉夫森當晚的表現,但這些技巧相對而言更為可見可練;然而控制每一顆音符要如何發散,何時要切換往下走,除了音樂本身要充滿彈性,也要對現場氣場有精確的掌握與感受。

歐拉夫森可謂將《郭德堡變奏曲》的音樂用至極致,來施展自己在時間感的絕活,大量使用踏板讓這部巴洛克經典聽起來過度浪漫,彈性而不堅定的速度讓也不符合大眾對巴哈音樂風格的印象。但歐拉夫森在音樂中刻意製造的魔性與纏綿,也使筆者忘記了印象中應是純淨而乾脆的樂段。歐拉夫森也將樂句以及變奏交替之間的處理,呈現得充滿不可預期性,每一個結尾音符皆可化為另一個開頭的跳板,冷不防地切換聽眾在前段累積的情緒,其畫面有如九零年代老電腦的螢幕保護程式,當紋理填滿了螢幕,卻又可以成為下一曲的起始,開啟另一個循環的畫面,音樂的畫面也逐漸從如煙的模糊,越漸往現實,又瞬間化為迷霧。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郭德堡變奏曲》在歐拉夫森的呈現之下,慢板變奏皆換得聽眾高度的專注力,觀眾席的氣場也十足深沉;然而快板樂章相對而言,較難感受到鋼琴家在慢板樂段所構建的氛圍,琴音中並未一直表現巴洛克鍵盤音樂的顆粒分明音色,或是許多超技鋼琴家多層次的音樂變化,多聲部同時行進的樂段,也並沒有刻意強調主題的開頭,形成複雜的畫面。歐拉夫森這樣構建整部《郭德堡變奏曲》,對於在慢板被緊抓的筆者而言,更像是一個用來放鬆的過門,犧牲了作為獨立變奏樂章的意義。筆者相信對於將《郭德堡變奏曲》倒背如流的人,大概難以被這樣的詮釋說服(這些被犧牲的快板,就演奏上也是最為困難的),但就筆者個人的感官體驗而言,歐拉夫森將慢板如此詮釋,聽眾大概也難以承受快板中接收額外的音樂魔法。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就古典音樂演奏美學而言,歐拉夫森並未將文本視為不可侵犯,但在其動手之後,卻能給予聽眾許多精緻難忘的時刻。任教於音樂學院裡的老師,大概不會讓學生這樣彈琴,因為歐拉夫森所呈現的有許多部分無法讓所有人買單,但歐拉夫森所挖掘出音樂中的魔法,也確實讓音樂廳裡全場的觀眾浸淫其中,無法自拔,這位鋼琴家在二十一世紀的樂壇,會成為一類新趨勢的領航人,或是僅只閃耀一瞬的星火?還需要時間與當代觀眾喜好的檢驗。

《絢麗系列—歐拉夫森: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

演出|維京格.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
時間|2024/06/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