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色祭壇上施法《郭德堡變奏曲》
6月
26
2024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1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直至傍晚七點四十分,已有足夠的時間讓聽眾收拾好開演前的閒聊,取而代之的是全場等候的氣氛,燈光拉至全暗,舞台上的一圈微光,音樂廳的外在環境的氛圍充斥神秘感,好像是一場祭祀典禮,等待祭司的出場,冰島鋼琴家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的進場,全場觀眾做足了準備,讓這位鋼琴家掌舵接下來長達八十分鐘不間斷的飛行。

歐拉夫森琴音一落下,所構建出的音樂黑洞,隨著音符愈加增多,觀眾也越被吸入其中。以筆者角度分析,歐拉夫森之所以能快速吸引聽眾,並非是因為奏出多變的音色、俐落的觸鍵,而是鋼琴家在每一顆音符所挖掘出的時間感。就音色與觸鍵而言,常聽鋼琴演奏的聽眾應不難舉出許多偉大的名家,能超越歐拉夫森當晚的表現,但這些技巧相對而言更為可見可練;然而控制每一顆音符要如何發散,何時要切換往下走,除了音樂本身要充滿彈性,也要對現場氣場有精確的掌握與感受。

歐拉夫森可謂將《郭德堡變奏曲》的音樂用至極致,來施展自己在時間感的絕活,大量使用踏板讓這部巴洛克經典聽起來過度浪漫,彈性而不堅定的速度讓也不符合大眾對巴哈音樂風格的印象。但歐拉夫森在音樂中刻意製造的魔性與纏綿,也使筆者忘記了印象中應是純淨而乾脆的樂段。歐拉夫森也將樂句以及變奏交替之間的處理,呈現得充滿不可預期性,每一個結尾音符皆可化為另一個開頭的跳板,冷不防地切換聽眾在前段累積的情緒,其畫面有如九零年代老電腦的螢幕保護程式,當紋理填滿了螢幕,卻又可以成為下一曲的起始,開啟另一個循環的畫面,音樂的畫面也逐漸從如煙的模糊,越漸往現實,又瞬間化為迷霧。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郭德堡變奏曲》在歐拉夫森的呈現之下,慢板變奏皆換得聽眾高度的專注力,觀眾席的氣場也十足深沉;然而快板樂章相對而言,較難感受到鋼琴家在慢板樂段所構建的氛圍,琴音中並未一直表現巴洛克鍵盤音樂的顆粒分明音色,或是許多超技鋼琴家多層次的音樂變化,多聲部同時行進的樂段,也並沒有刻意強調主題的開頭,形成複雜的畫面。歐拉夫森這樣構建整部《郭德堡變奏曲》,對於在慢板被緊抓的筆者而言,更像是一個用來放鬆的過門,犧牲了作為獨立變奏樂章的意義。筆者相信對於將《郭德堡變奏曲》倒背如流的人,大概難以被這樣的詮釋說服(這些被犧牲的快板,就演奏上也是最為困難的),但就筆者個人的感官體驗而言,歐拉夫森將慢板如此詮釋,聽眾大概也難以承受快板中接收額外的音樂魔法。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就古典音樂演奏美學而言,歐拉夫森並未將文本視為不可侵犯,但在其動手之後,卻能給予聽眾許多精緻難忘的時刻。任教於音樂學院裡的老師,大概不會讓學生這樣彈琴,因為歐拉夫森所呈現的有許多部分無法讓所有人買單,但歐拉夫森所挖掘出音樂中的魔法,也確實讓音樂廳裡全場的觀眾浸淫其中,無法自拔,這位鋼琴家在二十一世紀的樂壇,會成為一類新趨勢的領航人,或是僅只閃耀一瞬的星火?還需要時間與當代觀眾喜好的檢驗。

《絢麗系列—歐拉夫森: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

演出|維京格.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
時間|2024/06/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今晚以英國作曲家之宗教作品為主題,呈現出橫跨巴洛克、浪漫到現代的時空背景;再加上細讀節目單中的歌詞和作曲家們的創作理念,深刻感受整場演出在探討人們對於信仰、生命與靈性奧秘的追求
10月
03
2025
這樣的曲目安排實在令人拍案叫絕,從十九世紀的瑪麗布蘭開始,「Diva」一詞到了二十世紀的女高音瑪麗亞.卡拉絲(Maria Callas),利用托斯卡一角,成功形塑了至今我們所認為的「歌劇女神」(Diva)形象。
9月
22
2025
長笛演奏家洪健鈞以此畫為靈感,舉辦了《忘憂宮巡禮》長笛協奏曲音樂會,並使畫中場景,化為真實的聲音體驗,而此場音樂會策劃其獨特之處在於
9月
22
2025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