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色祭壇上施法《郭德堡變奏曲》
6月
26
2024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9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直至傍晚七點四十分,已有足夠的時間讓聽眾收拾好開演前的閒聊,取而代之的是全場等候的氣氛,燈光拉至全暗,舞台上的一圈微光,音樂廳的外在環境的氛圍充斥神秘感,好像是一場祭祀典禮,等待祭司的出場,冰島鋼琴家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的進場,全場觀眾做足了準備,讓這位鋼琴家掌舵接下來長達八十分鐘不間斷的飛行。

歐拉夫森琴音一落下,所構建出的音樂黑洞,隨著音符愈加增多,觀眾也越被吸入其中。以筆者角度分析,歐拉夫森之所以能快速吸引聽眾,並非是因為奏出多變的音色、俐落的觸鍵,而是鋼琴家在每一顆音符所挖掘出的時間感。就音色與觸鍵而言,常聽鋼琴演奏的聽眾應不難舉出許多偉大的名家,能超越歐拉夫森當晚的表現,但這些技巧相對而言更為可見可練;然而控制每一顆音符要如何發散,何時要切換往下走,除了音樂本身要充滿彈性,也要對現場氣場有精確的掌握與感受。

歐拉夫森可謂將《郭德堡變奏曲》的音樂用至極致,來施展自己在時間感的絕活,大量使用踏板讓這部巴洛克經典聽起來過度浪漫,彈性而不堅定的速度讓也不符合大眾對巴哈音樂風格的印象。但歐拉夫森在音樂中刻意製造的魔性與纏綿,也使筆者忘記了印象中應是純淨而乾脆的樂段。歐拉夫森也將樂句以及變奏交替之間的處理,呈現得充滿不可預期性,每一個結尾音符皆可化為另一個開頭的跳板,冷不防地切換聽眾在前段累積的情緒,其畫面有如九零年代老電腦的螢幕保護程式,當紋理填滿了螢幕,卻又可以成為下一曲的起始,開啟另一個循環的畫面,音樂的畫面也逐漸從如煙的模糊,越漸往現實,又瞬間化為迷霧。


郭德堡變奏曲(巴哈靈感提供)

《郭德堡變奏曲》在歐拉夫森的呈現之下,慢板變奏皆換得聽眾高度的專注力,觀眾席的氣場也十足深沉;然而快板樂章相對而言,較難感受到鋼琴家在慢板樂段所構建的氛圍,琴音中並未一直表現巴洛克鍵盤音樂的顆粒分明音色,或是許多超技鋼琴家多層次的音樂變化,多聲部同時行進的樂段,也並沒有刻意強調主題的開頭,形成複雜的畫面。歐拉夫森這樣構建整部《郭德堡變奏曲》,對於在慢板被緊抓的筆者而言,更像是一個用來放鬆的過門,犧牲了作為獨立變奏樂章的意義。筆者相信對於將《郭德堡變奏曲》倒背如流的人,大概難以被這樣的詮釋說服(這些被犧牲的快板,就演奏上也是最為困難的),但就筆者個人的感官體驗而言,歐拉夫森將慢板如此詮釋,聽眾大概也難以承受快板中接收額外的音樂魔法。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就古典音樂演奏美學而言,歐拉夫森並未將文本視為不可侵犯,但在其動手之後,卻能給予聽眾許多精緻難忘的時刻。任教於音樂學院裡的老師,大概不會讓學生這樣彈琴,因為歐拉夫森所呈現的有許多部分無法讓所有人買單,但歐拉夫森所挖掘出音樂中的魔法,也確實讓音樂廳裡全場的觀眾浸淫其中,無法自拔,這位鋼琴家在二十一世紀的樂壇,會成為一類新趨勢的領航人,或是僅只閃耀一瞬的星火?還需要時間與當代觀眾喜好的檢驗。

《絢麗系列—歐拉夫森:巴哈《郭德堡變奏曲》世界巡演》

演出|維京格.歐拉夫森(Víkingur Ólafsson)
時間|2024/06/12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