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聰慧及其反面《花癡了那男孩》
6月
12
2012
花癡了那男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9次瀏覽

演出:東冬‧侯溫

時間:2012/06/08 21:00

地點:Taluan No Niam(打魯岸)藝文展演空間

文 薛西

繼3月1日、2日演出的第五號獨劇《夢‧南花山》之後,太魯閣族青年創作者東冬‧侯溫再度於花蓮的新興文化地景「Taluan No Niam藝文展演空間」很快地端出第六號獨劇《花癡了那男孩》(兩作中間還穿插4月18日在Allstar Pub,結合讀詩、影像和音樂的《旅行音樂詩集》),表現同性愛戀的滋味。

說穿了,這個故事的發展路徑十分簡單,始自初夏夜晚的邂逅,再到結識、交往、誤會,然後經歷數個月冷戰以後終於復合,這樣的套式十分常見於各類藝術文本之中,而雖然是兩個男生的戀愛對決,不過全劇並無探討性別的意涵,單純只是外在性別的設定而已。因此,重點還是戀愛過程如何被敘述與鋪陳。

平日即注重裝扮的東冬,到了舞台上依然炫目,一身豹紋裝示人,樂得將自己比喻為「花」,告訴大家是他「癡/吃」了那男孩,他從觀眾席說起這段「幻想的」故事,其間亦屢次走近觀眾,即興互動,自然幽默。男孩從頭到尾不說任何話,強化了「癡」的意涵,其間有幾個小動作也頗富趣味,看得出創作者的聰慧。譬如前段在敘述彼此相識經過時,花與男孩並肩,但前者面向觀眾後者背對,花一邊敘述一邊用左手覆蓋男孩的右臀,不時捏一把,逗得全場樂開懷;還有復合那天,和男孩一同過夜,棉被覆蓋著躺在舞台的兩人,花嬌羞地追問男孩,之前的女孩(造成他們冷戰的主因)究竟和他有甚麼關係?

大抵也因為在場的觀眾大部分都認識東冬的緣故,這些三八的設計引來滿場的熱烈反應,在那樣的時刻,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似乎不重要,因為這些觀眾(朋友)看到的可能是創作者真實性格、渴望的流露,於是像個朋友般的出聲回應,這時比較接近閒暇時光三五好友聚會的氣氛,而非我們(觀者)通常會感受到的真實與虛構、演員「我」與角色「我」涇渭分明的劇場時刻,會有這樣的氣氛,和空間本身是半露天式的也有關係。

說到底,東冬‧侯溫是一位聰慧的創作者,他對戲劇結構、戲劇節奏的掌握及音樂的敏銳度都有一定質感,舞台空間的佈置則跟不上前者──他幾乎把每一幕需要的道具、物件都展示在舞台上,舞台空間的排定因而顯得凌亂,音響設備與吉他、電線、筆電與書桌盡現眼前,場景的轉換僅憑語言交代,忽略舞台不只是給演員走位的僵化物理空間,而是一個需要劇場魔法點化的特定時空,對於「舞台做為一種空間」的思考的不足,在我看過的東冬的兩部獨劇當中都感受到。此外,他的表情姿態雖然多變豐富,也不畏懼與觀眾接近互動,但那股表演能量偏向由外而內,以表情與動作掩飾了身體感的欠缺。由於我看的這兩部獨劇,東冬都選擇從自己出發,日常的「我」與作品高度疊合,所以身體感的欠缺還不明顯;留待有一日東冬脫離「自己」的脈絡,敘述/表演一個完全與自己無關的故事時,這份欠缺更能夠獲得驗證。

這些作品無論在主題或敘述的層面,都還有再琢磨的空間,若是每一次都要重做一個,有時候反而是在消耗作品,棄守再深化的可能。譬如演出前一晚我還看到創作者的臉書寫著正在趕工劇本的訊息,從東冬謝幕後的談話聽來,會加上另一位演員(台東都歷阿美族的噶照),是因為這幾天噶照恰好在花蓮和東冬一起處理一份計畫書,他就順便邀請加入對方,共同發展這部作品。

總歸而言,《花癡了那男孩》雖然內容不差,但許多動作、語言、走位的細節距離純熟、順暢都還有一段距離,感覺就像是創作者明明有十分力氣,卻只出了六七分力,這一面看似乎輕鬆寫意,翻過來卻是不夠專注投入,兩者其實一刀雙刃。這也就是我以為的,東冬的聰慧所帶來的反向效果,我無法代替創作者判斷這樣是福是禍,來日方長,只要創作者持續創作,就還有許多檢視、省思的時間。

最後,演出地點「Taluan No Niam藝文展演空間」(附屬於3番2次原住民風味餐廳)亦值得各方關注,在該空間六月份的節目摺頁封底,寫明這個空間的意義:

阿美族語的「Taluan」是「工寮」的意思。以前老人家的Taluan裡面有各種生產的工具,工作累了就會回到Taluan休息、乘涼,三五族人聚在一起唱歌、喝點小酒,紓解工作的疲勞。在花蓮奇萊平原有一個大家的Taluan,不分種族,只有音樂,電影和文化的分享。

這個目前以音樂為大宗的藝文展演空間,純由民間自力經營,未來能夠迸發出怎麼樣的文藝能量,令人期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