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魔方》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推出的系列組合式兒童劇,以中國成語故事為主。它符合兒童劇場寓教於樂的特質,兒童經由觀賞童話、寓言、傳奇、民俗故事、歷史事件等改編,去瞭解生活、習俗、人與人的關係,而成語是漢語特有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成語魔方》透過選用四個成語「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濫竽充數」,由四位導演及六位演員分飾多個角色完成。
這四個段落,在思想、哲理緊扣住中國思想文化主流-儒家思想,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承,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儒家思想是現今教育上所缺乏的品格教育,〈濫竽充數〉教導人誠實和待人以誠,〈哭竹生筍〉孟宗孝心感動天地,〈班門弄斧〉謙虛若懷的節氣,〈揠苗助長〉教導腳踏實地按部就班。但現場偶而使用文言文,對幼童而言,語言理解較難達成教化本意。
雖以中國文化為基礎,該劇維持原有故事情節和角色,仍能窺見西化的影子,聲光的變化促成劇場魔幻性,融合東西元素,培養觀者的美感和想像力,演員的肢體演技增加娛樂性,演員表演不受文本過多侷限,以表演為中心,讓演員角色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戲劇張力十足,能滿足現代孩童對電視、電影聲光效果的需求,孩童透過戲劇不覺成語生硬說教,至此能得到課堂上無法教授的思想及看待事物的觀點。
《成語魔方》與中國傳統戲曲「大虛小實,遠虛近實」的技巧頗為相近,舞台設計和調度在虛實中交會著。角色選用安排說書人為四段戲的串場,說書人能帶領觀眾進入劇情,與故事產生共鳴。此劇人物角色選用,多使用孩童的形象,讓兒童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和同理,且兒童角色個性鮮明,調皮、純真、善良、善體人意、憨直、不按牌理出牌…,提高成語故事的趣味性。服裝依角色行當設計,一反兒童劇中的鮮豔誇張,保留中國民間服飾色彩,降低了明度和彩度,但在整體畫面上,角色和角色之間仍保有對比色調,服裝真切的表達角色個人的特徵,在圖樣上點到為止,簡化並精要的展現角色行當。
中國樂器的選用符合故事朝代,並加入鑼鼓點,鑼鼓是戲曲節奏的支柱,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強化演員的入戲反應,詩句的韻律抑揚頓挫與段落分明,使觀眾感受美感經驗,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語音節奏」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揠苗助長〉中,選用山歌曲調,加上人聲「嘿…嘿唷…」,讓耕種的農人們活力十足,〈班門弄斧〉中加入鑼鼓點,演出時靠它帶動全局,貫穿全劇,〈哭竹生筍〉選用了壯闊華麗的音樂,渲染感動天地的氛圍,〈濫竽充數〉在樂師與南郭先生的追逐,緊張又逗趣的節奏,讓演員在舞台上奔跑更添趣味。
整體觀來,演出現場出現音控技術的問題,道具搬動掉落、麥克風聲音消失和雜訊,這是在演出前必須克服的技術問題,對觀眾而言,舞台技術缺失確是一大干擾,若能克服此缺失,定能帶領孩童啟動這成語的魔術方塊,倘佯在傳統文化之美。
《成語魔方》
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時間|2015/12/06 15:30
地點|高雄義大世界皇家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