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寓教於樂《成語魔方》
1月
08
2016
成語魔方(義大世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1次瀏覽
楊惠雅(國中表演藝術教師)

《成語魔方》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推出的系列組合式兒童劇,以中國成語故事為主。它符合兒童劇場寓教於樂的特質,兒童經由觀賞童話、寓言、傳奇、民俗故事、歷史事件等改編,去瞭解生活、習俗、人與人的關係,而成語是漢語特有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帶有歷史故事及哲學意義。《成語魔方》透過選用四個成語「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濫竽充數」,由四位導演及六位演員分飾多個角色完成。

這四個段落,在思想、哲理緊扣住中國思想文化主流-儒家思想,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承,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儒家思想是現今教育上所缺乏的品格教育,〈濫竽充數〉教導人誠實和待人以誠,〈哭竹生筍〉孟宗孝心感動天地,〈班門弄斧〉謙虛若懷的節氣,〈揠苗助長〉教導腳踏實地按部就班。但現場偶而使用文言文,對幼童而言,語言理解較難達成教化本意。

雖以中國文化為基礎,該劇維持原有故事情節和角色,仍能窺見西化的影子,聲光的變化促成劇場魔幻性,融合東西元素,培養觀者的美感和想像力,演員的肢體演技增加娛樂性,演員表演不受文本過多侷限,以表演為中心,讓演員角色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戲劇張力十足,能滿足現代孩童對電視、電影聲光效果的需求,孩童透過戲劇不覺成語生硬說教,至此能得到課堂上無法教授的思想及看待事物的觀點。

《成語魔方》與中國傳統戲曲「大虛小實,遠虛近實」的技巧頗為相近,舞台設計和調度在虛實中交會著。角色選用安排說書人為四段戲的串場,說書人能帶領觀眾進入劇情,與故事產生共鳴。此劇人物角色選用,多使用孩童的形象,讓兒童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和同理,且兒童角色個性鮮明,調皮、純真、善良、善體人意、憨直、不按牌理出牌…,提高成語故事的趣味性。服裝依角色行當設計,一反兒童劇中的鮮豔誇張,保留中國民間服飾色彩,降低了明度和彩度,但在整體畫面上,角色和角色之間仍保有對比色調,服裝真切的表達角色個人的特徵,在圖樣上點到為止,簡化並精要的展現角色行當。

中國樂器的選用符合故事朝代,並加入鑼鼓點,鑼鼓是戲曲節奏的支柱,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強化演員的入戲反應,詩句的韻律抑揚頓挫與段落分明,使觀眾感受美感經驗,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的「語音節奏」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揠苗助長〉中,選用山歌曲調,加上人聲「嘿…嘿唷…」,讓耕種的農人們活力十足,〈班門弄斧〉中加入鑼鼓點,演出時靠它帶動全局,貫穿全劇,〈哭竹生筍〉選用了壯闊華麗的音樂,渲染感動天地的氛圍,〈濫竽充數〉在樂師與南郭先生的追逐,緊張又逗趣的節奏,讓演員在舞台上奔跑更添趣味。

整體觀來,演出現場出現音控技術的問題,道具搬動掉落、麥克風聲音消失和雜訊,這是在演出前必須克服的技術問題,對觀眾而言,舞台技術缺失確是一大干擾,若能克服此缺失,定能帶領孩童啟動這成語的魔術方塊,倘佯在傳統文化之美。

《成語魔方》

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時間|2015/12/06 15:30
地點|高雄義大世界皇家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勇於挑戰孩子陌生的傳統文化題材,精簡寫意的舞台設計和近年來台灣兒童劇場標榜大型製作的繁複華麗視覺設計,形成強烈的對照,但也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為兒童做戲」的初衷。(李美芳)
1月
08
2016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