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深度文化題材《成語魔方》
1月
08
2016
成語魔方(義大世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5次瀏覽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用學系研究生)

「穿越時空」原本就是戲劇表演的拿手絕活,無論是從遙遠的春秋戰國、或是千年以前古籍中記載的典故,「戲劇」就是有辦法讓這一切以立體化的樣貌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來自北京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帶來由「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和「濫竽充數」四個成語所組成的《成語魔方》劇碼,為小觀眾們說那來自古老中國的傳統故事。只是千年時空的穿越,如何擺脫傳統文化精粹的包袱,以現代劇場的手法來吸引「滑」世代兒童的目光,是值得觀察的視點。

首先登場的是〈揠苗助長〉,由可移動式的屏風組成舞台背景,上面彩繪阡陌田園的景致,輕簡但精巧的設計讓舞台有延伸想像的空間。不過劇中對於秧苗被拔高後卻死亡的劇情,是安排在劇中主角老爹的睡夢裡發生,雖然避開了不讓孩童直接面對死亡的場景,但是當身著綠衣、手持兩端紮紅色布塊木棍的演員,以卡通化、互相拉扯的肢體動作呈現這場關鍵橋段時,風格的不連貫頗令人產生突兀的錯愕感。

第二段〈班門弄斧〉舞台背景的屏風換成山水畫,劇中主角孔老先生坐臥在山水畫屏前的大石頭上,乾淨俐落的舞台處理手法,立即呈現出中國古畫中文人雅緻的意境。演員精準的肢體和口語節奏,將「班門弄斧」的典故說演得趣味盎然,只是就劇情發展而言,一句「班門弄斧」就能讓原本張狂的書生立即悔悟?在邏輯銜接上是否需要更多的鋪陳,才能讓小觀眾明白成語是濃縮語言的意義?

〈哭竹生筍〉有大段的文言文獨白,雖然說的是中文,但其濃濃的北京腔,加上吟誦式的高拔聲調,讓小觀眾們因聽不懂而注意力分散。其實語言首重於傳達的功能,現代孩童的識字能力都很普及,所以若能在文言文的台詞部分適度的增加投影片,一則可以彌補因腔調上所產生的聽覺差異,二則可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感受不同風格的語調表現方式。

最後壓軸的〈濫竽充數〉,劇情安排充滿機智的情趣,節奏明快、驚險刺激的情節,最符合台灣小觀眾的看戲經驗,尤其是新大王童心未泯,宣布要找三百個吹糖人時,真是抖了好大一個包袱,逗樂全場觀眾。

看到兒童劇在兩岸開花結果的現況是令人雀躍的,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台灣兒童劇在取材上更為廣泛,例如《流浪狗之歌二》融入許多和流浪狗有關的社會議題,因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結合,更能引起孩童的共鳴。又例如《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運用偶和物件作為敘事形式和孩子說生命的課題,或是藉由京劇的演出形式來傳遞環保議題的《京星密碼》等,顯示台灣兒童劇活潑多元的面貌。但是就內容的思想深度來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勇於挑戰孩子陌生的傳統文化題材,勇氣和企圖心令人敬佩,精簡寫意的舞台設計,和近年來台灣兒童劇場標榜大型製作的繁複華麗視覺設計,形成強烈的對照,但也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為兒童作戲」的初衷。

讓我們想像以下的畫面:「爸拔,為什麼「班門弄斧」這句話那麼厲害?」「對啊,古時候有學問的人,簡簡單單四個字就能說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這就是“成語”厲害的地方!」「那古時候還有什麼厲害的成語?」「有,像是…」

家長陪同孩子看戲就是最佳的親子交流活動,對於孩子在劇場內不能立即明瞭的內容,回家後再慢慢地講解給孩子聽,或是一起討論,不僅提升了親子互動的文化內涵,更彰顯了家庭教育的功能。筆者認為,這正是《成語魔方》可提供台灣兒童劇團一個參考的方向。

《成語魔方》

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時間|2015/12/06 15:00
地點|高雄市義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國樂器的選用符合故事朝代,並加入鑼鼓點,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強化演員的入戲反應,詩句的韻律抑揚頓挫與段落分明,使觀眾感受美感經驗。(楊惠雅)
1月
08
2016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