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深度文化題材《成語魔方》
1月
08
2016
成語魔方(義大世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8次瀏覽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用學系研究生)

「穿越時空」原本就是戲劇表演的拿手絕活,無論是從遙遠的春秋戰國、或是千年以前古籍中記載的典故,「戲劇」就是有辦法讓這一切以立體化的樣貌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來自北京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帶來由「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和「濫竽充數」四個成語所組成的《成語魔方》劇碼,為小觀眾們說那來自古老中國的傳統故事。只是千年時空的穿越,如何擺脫傳統文化精粹的包袱,以現代劇場的手法來吸引「滑」世代兒童的目光,是值得觀察的視點。

首先登場的是〈揠苗助長〉,由可移動式的屏風組成舞台背景,上面彩繪阡陌田園的景致,輕簡但精巧的設計讓舞台有延伸想像的空間。不過劇中對於秧苗被拔高後卻死亡的劇情,是安排在劇中主角老爹的睡夢裡發生,雖然避開了不讓孩童直接面對死亡的場景,但是當身著綠衣、手持兩端紮紅色布塊木棍的演員,以卡通化、互相拉扯的肢體動作呈現這場關鍵橋段時,風格的不連貫頗令人產生突兀的錯愕感。

第二段〈班門弄斧〉舞台背景的屏風換成山水畫,劇中主角孔老先生坐臥在山水畫屏前的大石頭上,乾淨俐落的舞台處理手法,立即呈現出中國古畫中文人雅緻的意境。演員精準的肢體和口語節奏,將「班門弄斧」的典故說演得趣味盎然,只是就劇情發展而言,一句「班門弄斧」就能讓原本張狂的書生立即悔悟?在邏輯銜接上是否需要更多的鋪陳,才能讓小觀眾明白成語是濃縮語言的意義?

〈哭竹生筍〉有大段的文言文獨白,雖然說的是中文,但其濃濃的北京腔,加上吟誦式的高拔聲調,讓小觀眾們因聽不懂而注意力分散。其實語言首重於傳達的功能,現代孩童的識字能力都很普及,所以若能在文言文的台詞部分適度的增加投影片,一則可以彌補因腔調上所產生的聽覺差異,二則可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感受不同風格的語調表現方式。

最後壓軸的〈濫竽充數〉,劇情安排充滿機智的情趣,節奏明快、驚險刺激的情節,最符合台灣小觀眾的看戲經驗,尤其是新大王童心未泯,宣布要找三百個吹糖人時,真是抖了好大一個包袱,逗樂全場觀眾。

看到兒童劇在兩岸開花結果的現況是令人雀躍的,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台灣兒童劇在取材上更為廣泛,例如《流浪狗之歌二》融入許多和流浪狗有關的社會議題,因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結合,更能引起孩童的共鳴。又例如《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運用偶和物件作為敘事形式和孩子說生命的課題,或是藉由京劇的演出形式來傳遞環保議題的《京星密碼》等,顯示台灣兒童劇活潑多元的面貌。但是就內容的思想深度來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勇於挑戰孩子陌生的傳統文化題材,勇氣和企圖心令人敬佩,精簡寫意的舞台設計,和近年來台灣兒童劇場標榜大型製作的繁複華麗視覺設計,形成強烈的對照,但也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為兒童作戲」的初衷。

讓我們想像以下的畫面:「爸拔,為什麼「班門弄斧」這句話那麼厲害?」「對啊,古時候有學問的人,簡簡單單四個字就能說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這就是“成語”厲害的地方!」「那古時候還有什麼厲害的成語?」「有,像是…」

家長陪同孩子看戲就是最佳的親子交流活動,對於孩子在劇場內不能立即明瞭的內容,回家後再慢慢地講解給孩子聽,或是一起討論,不僅提升了親子互動的文化內涵,更彰顯了家庭教育的功能。筆者認為,這正是《成語魔方》可提供台灣兒童劇團一個參考的方向。

《成語魔方》

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時間|2015/12/06 15:00
地點|高雄市義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國樂器的選用符合故事朝代,並加入鑼鼓點,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強化演員的入戲反應,詩句的韻律抑揚頓挫與段落分明,使觀眾感受美感經驗。(楊惠雅)
1月
08
2016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
不過也因此有個小疑惑,為何作品訪談錄像卻選擇了北投的山峸二手書店作為紀實主角,而非以台南在地的獨立書店進行影像呈現?
12月
02
2024
以重演作為方法,《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不單是一齣希臘悲劇的當代改編,也是一場跨國界的文化行動。
12月
02
2024
這次淼淼製作對於新劇運動的「回訪」,不僅無法僅依賴對既有資料的重新詮釋,還必須想像當時未翻譯完整、未演出的劇本,在內容主旨及呈現形式方面如何與當代對話
12月
02
2024
編導以接近魔幻寫實的手法,模糊了不同的時間軸線,將兩對母女的生命故事穿梭交織,呈現難解的人生課題,讓我們在遺憾中瞥見真正的美好。
11月
29
2024
《沙拉殺人事件》的戲劇動作雖然簡單,卻充滿辯證思考的可能,特別是標題指涉的社會事件,與劇中夫妻女兒的意外死亡,就像那些從收音機裡傳來的新聞報導一樣,既有不可思議的怪異感,卻又有難以駁斥的真實感,不能不讓人重新檢視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和思考習慣,甚至對社會大眾的道德共識,心生疑慮。
11月
28
2024
《衣》對移動/移工/黑工的命題甚至桃園脈絡的改編策略,依然選擇了消極的表現方式——以陌生的澳門女工經驗作為回答,以熟悉的台灣素人演員進行演繹——以此作為《衣》的「台灣新製版本」。然而,跨國脈絡的失聯,使得女工的主體經驗,在兩地敘事的切換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也落入了兩地相互嫁接的窘境。
11月
27
2024
若像本劇的潛台詞那樣認為開放部落、引進「體驗部落」文創商機就有活路,無疑是忽略了地方治理的複雜性,也忽略觀眾對複雜現實的理解力。
11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