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深度文化題材《成語魔方》
1月
08
2016
成語魔方(義大世界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0次瀏覽
李美芳(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用學系研究生)

「穿越時空」原本就是戲劇表演的拿手絕活,無論是從遙遠的春秋戰國、或是千年以前古籍中記載的典故,「戲劇」就是有辦法讓這一切以立體化的樣貌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來自北京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帶來由「揠苗助長」、「班門弄斧」、「哭竹生筍」、和「濫竽充數」四個成語所組成的《成語魔方》劇碼,為小觀眾們說那來自古老中國的傳統故事。只是千年時空的穿越,如何擺脫傳統文化精粹的包袱,以現代劇場的手法來吸引「滑」世代兒童的目光,是值得觀察的視點。

首先登場的是〈揠苗助長〉,由可移動式的屏風組成舞台背景,上面彩繪阡陌田園的景致,輕簡但精巧的設計讓舞台有延伸想像的空間。不過劇中對於秧苗被拔高後卻死亡的劇情,是安排在劇中主角老爹的睡夢裡發生,雖然避開了不讓孩童直接面對死亡的場景,但是當身著綠衣、手持兩端紮紅色布塊木棍的演員,以卡通化、互相拉扯的肢體動作呈現這場關鍵橋段時,風格的不連貫頗令人產生突兀的錯愕感。

第二段〈班門弄斧〉舞台背景的屏風換成山水畫,劇中主角孔老先生坐臥在山水畫屏前的大石頭上,乾淨俐落的舞台處理手法,立即呈現出中國古畫中文人雅緻的意境。演員精準的肢體和口語節奏,將「班門弄斧」的典故說演得趣味盎然,只是就劇情發展而言,一句「班門弄斧」就能讓原本張狂的書生立即悔悟?在邏輯銜接上是否需要更多的鋪陳,才能讓小觀眾明白成語是濃縮語言的意義?

〈哭竹生筍〉有大段的文言文獨白,雖然說的是中文,但其濃濃的北京腔,加上吟誦式的高拔聲調,讓小觀眾們因聽不懂而注意力分散。其實語言首重於傳達的功能,現代孩童的識字能力都很普及,所以若能在文言文的台詞部分適度的增加投影片,一則可以彌補因腔調上所產生的聽覺差異,二則可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感受不同風格的語調表現方式。

最後壓軸的〈濫竽充數〉,劇情安排充滿機智的情趣,節奏明快、驚險刺激的情節,最符合台灣小觀眾的看戲經驗,尤其是新大王童心未泯,宣布要找三百個吹糖人時,真是抖了好大一個包袱,逗樂全場觀眾。

看到兒童劇在兩岸開花結果的現況是令人雀躍的,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台灣兒童劇在取材上更為廣泛,例如《流浪狗之歌二》融入許多和流浪狗有關的社會議題,因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結合,更能引起孩童的共鳴。又例如《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運用偶和物件作為敘事形式和孩子說生命的課題,或是藉由京劇的演出形式來傳遞環保議題的《京星密碼》等,顯示台灣兒童劇活潑多元的面貌。但是就內容的思想深度來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勇於挑戰孩子陌生的傳統文化題材,勇氣和企圖心令人敬佩,精簡寫意的舞台設計,和近年來台灣兒童劇場標榜大型製作的繁複華麗視覺設計,形成強烈的對照,但也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為兒童作戲」的初衷。

讓我們想像以下的畫面:「爸拔,為什麼「班門弄斧」這句話那麼厲害?」「對啊,古時候有學問的人,簡簡單單四個字就能說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這就是“成語”厲害的地方!」「那古時候還有什麼厲害的成語?」「有,像是…」

家長陪同孩子看戲就是最佳的親子交流活動,對於孩子在劇場內不能立即明瞭的內容,回家後再慢慢地講解給孩子聽,或是一起討論,不僅提升了親子互動的文化內涵,更彰顯了家庭教育的功能。筆者認為,這正是《成語魔方》可提供台灣兒童劇團一個參考的方向。

《成語魔方》

演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時間|2015/12/06 15:00
地點|高雄市義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中國樂器的選用符合故事朝代,並加入鑼鼓點,除了加強演員身段動作的節奏感,強化演員的入戲反應,詩句的韻律抑揚頓挫與段落分明,使觀眾感受美感經驗。(楊惠雅)
1月
08
2016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