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單純的意念叩問當代馬戲創作《Mr. III三III》
7月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9次瀏覽

楊純純(社會人士)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2022新馬戲創作小品《Mr. III三III》,係由資深團員羅元陽首度擔任導演,偕同趙偉辰、黃博男合作編創與演出,再加上擁有豐富流行音樂演出經驗的音樂設計兼鼓手王彥凱,共譜三人的馬戲之歌。

不同於2021年作品《嘛係人》的輕快詼諧與熱鬧繽紛,《Mr. III三III》嘗試跳脫臺灣馬戲複合式的表演方式,回歸純粹以「雜耍棒」做為表現核心,結合肢體呈現並搭配現場爵士鼓手,以集體共創方式所完成。雖說非驚艷之作,但已能從其呈現出的氣場,感受到創作者對於當代馬戲表演的企圖心。

《Mr. III三III》具有強烈的自我風格,流暢並明確的表現馬戲劇場的完整故事性。開場由三位穿著西裝的表演者面無表情、跪地手持雜耍棒擊地喃喃,如同廟宇中的修行者敲擊木魚唱誦經文,又像是沒有生命的機器人被操控著重複單一動作,燈光幽微,背後由數個小三角形組成的大三角型燈光明滅,開啟故事之門;而故事終了,一切歸於平靜,表演者再度回到開場時的狀態,似乎也表達出作品中欲述說現實社會不得不的無限循環。

在節目演出過程中,羅元陽和創作夥伴以雜耍棒作為試驗,除了丟、接、拋、轉的技巧,加上身體多種表演形式,或激烈、或柔軟,以及音樂與舞蹈的實驗對接,加上一點點的冷幽默點綴,激發出更多馬戲的可能性;也嘗試將日常那些無法言語的,化為馬戲肢體語彙,再透過現場音樂演出,傳達多種藝術隱晦欲出的意念。而過程中即使失誤的趣味,也透過巧妙的銜接,錯手的誤會,展現一種無可言喻的韻律感。

除了以雜耍棒作為物件中心,大型假人偶與真人間的互動,也是《Mr. III三III》另一個焦點。雖說真假人的互動並不是劇場新鮮的嘗試,但之於這個作品,則在看似單調的物件中,提升了整體的豐富度。演員、人偶、雜耍棒,三種元素相互加乘、產生關係,回應了「Mr. III三III」一詞有關「三」者之間的提問,也使彼此有機互融所迸發的能量,將馬戲劇場推向另一個「物件劇場」【1】的方向與層次,打開可更多想像空間。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將真假人與雜耍棒的互動關係靈活發揮,如能深入開發更多技巧,或是調整表現方式,應能產生較多令人驚喜的亮點。

音樂是這個作品另一個有趣之處,《Mr. III三III》幾乎只有以爵士鼓做為整場演出的聲音表現,直笛的中途出場,則是適時給予表演者與觀眾情緒的轉折。不同於過往馬戲演出多以錄音播放做為音樂或音效表現,即使是現場演奏,也多為使用能呈現多種音樂風格的鍵盤音樂。本節目鼓手王彥凱演出經驗豐富,音樂能隨著現場節奏默契十足的跳動,也能從演奏者變為演出者,簡單中富含韻味。而雖然節目單並未敘明透過打擊節奏與甩棒的技巧,是如何地連結它們的藝術對話,但是否意味雜耍棒與鼓棒之間,也有某種神祕的聯繫關係?

羅元陽在節目單中有一小段陳述:「排練中讓我感到最興奮的是遇到問題時表演者們會一起討論,不管是動作或技術方面,都不是選擇捷徑或簡單的方式,而是用最靠近作品本質的方式呈現…」作為FOCA資深團員的羅元陽是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畢業的科班生,《Mr. III三III》不僅是他首次從表演者提升為編導角色,並大膽嘗試以他最專長的雜耍棒為基礎完成全長60分鐘的完整作品。這是一個冒險的嘗試,畢竟在古典馬戲或雜技表演中,多元物件與各種高難度技巧串聯成高潮迭起、熱鬧緊湊的節目,向來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套路,但他能引導夥伴們發想:一個物件、一項技巧、一種樂器,能玩出多少花樣?或說能找出多少種表演可能的方向?

而資深馬戲藝術家陳星合曾在受訪時表示:「當代的馬戲表演,並不只追求把某項技巧練到極限,更希望可以跟在地結合,或是從一段7、8分鐘的表演,進步到一個人可以表演1個小時;馬戲表演者可以像舞者、演員一樣跟導演合作,可能導演編排一個情境、故事,表演者再從他的招式裡想辦法呼應。」【2】。當代馬戲的精彩,已經不是只驚呼技巧的難度,而是必須以技巧作為穩定的基礎,開發出更靈動、更有想法的傳達與表現方式。羅元陽的作品,正是朝著樣的方向前進,即使仍有許多待加強之處,但已足以擁有可無限發展的可能。

《Mr. III三III》可見年輕馬戲藝術家們試圖從表演者尋找並突破古典馬戲與傳統雜耍既定程式,有意識的將雜耍棒技巧融合多元表演藝術呈現方式,提升劇場作品的完整度。共創的部分也正讓我們得以透過作品讀到當代馬戲節目最重要的部分-創作的本質不再只是強調技巧的難易度和複雜性,而是利用人和人、人和物件、人和空間所組成的多向連結,構建成作品的完整意念,展現出單一物件的多種可能。看似是單純玩雜耍,但作品當中洋溢著創作者呼之欲出的精神意識,讓觀者得以從單純的元素中,試圖尋找更多的說法、心境與出路。


註釋:

  1. 「物件劇場」(Object Theater)的定義中,不需要做出一個擬人化的角色或形象來做偶戲的表演,而是以非生命的物體作為媒介來表達,物件本身即具有的力量。(「打開萬物靈魂,劇場裡「物」的力量: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BIOS monthly/于恩平2017.12.29)

  2. 「不再是一招走天下 當代馬戲結合劇場、舞蹈,更與在地連結」(新新聞/吳尚軒2020.01.28)

《Mr. III三III》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2/05/29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Mr. III三III》似乎是要表達在高壓社會溝通困難的問題,但這又如何能夠接得上,下班後「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更何況社會底層的勞工下班後又如何會玩這種孩童的遊戲?(黃復君)
6月
09
2022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