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單純的意念叩問當代馬戲創作《Mr. III三III》
Jul
01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2次瀏覽

楊純純(社會人士)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2022新馬戲創作小品《Mr. III三III》,係由資深團員羅元陽首度擔任導演,偕同趙偉辰、黃博男合作編創與演出,再加上擁有豐富流行音樂演出經驗的音樂設計兼鼓手王彥凱,共譜三人的馬戲之歌。

不同於2021年作品《嘛係人》的輕快詼諧與熱鬧繽紛,《Mr. III三III》嘗試跳脫臺灣馬戲複合式的表演方式,回歸純粹以「雜耍棒」做為表現核心,結合肢體呈現並搭配現場爵士鼓手,以集體共創方式所完成。雖說非驚艷之作,但已能從其呈現出的氣場,感受到創作者對於當代馬戲表演的企圖心。

《Mr. III三III》具有強烈的自我風格,流暢並明確的表現馬戲劇場的完整故事性。開場由三位穿著西裝的表演者面無表情、跪地手持雜耍棒擊地喃喃,如同廟宇中的修行者敲擊木魚唱誦經文,又像是沒有生命的機器人被操控著重複單一動作,燈光幽微,背後由數個小三角形組成的大三角型燈光明滅,開啟故事之門;而故事終了,一切歸於平靜,表演者再度回到開場時的狀態,似乎也表達出作品中欲述說現實社會不得不的無限循環。

在節目演出過程中,羅元陽和創作夥伴以雜耍棒作為試驗,除了丟、接、拋、轉的技巧,加上身體多種表演形式,或激烈、或柔軟,以及音樂與舞蹈的實驗對接,加上一點點的冷幽默點綴,激發出更多馬戲的可能性;也嘗試將日常那些無法言語的,化為馬戲肢體語彙,再透過現場音樂演出,傳達多種藝術隱晦欲出的意念。而過程中即使失誤的趣味,也透過巧妙的銜接,錯手的誤會,展現一種無可言喻的韻律感。

除了以雜耍棒作為物件中心,大型假人偶與真人間的互動,也是《Mr. III三III》另一個焦點。雖說真假人的互動並不是劇場新鮮的嘗試,但之於這個作品,則在看似單調的物件中,提升了整體的豐富度。演員、人偶、雜耍棒,三種元素相互加乘、產生關係,回應了「Mr. III三III」一詞有關「三」者之間的提問,也使彼此有機互融所迸發的能量,將馬戲劇場推向另一個「物件劇場」【1】的方向與層次,打開可更多想像空間。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將真假人與雜耍棒的互動關係靈活發揮,如能深入開發更多技巧,或是調整表現方式,應能產生較多令人驚喜的亮點。

音樂是這個作品另一個有趣之處,《Mr. III三III》幾乎只有以爵士鼓做為整場演出的聲音表現,直笛的中途出場,則是適時給予表演者與觀眾情緒的轉折。不同於過往馬戲演出多以錄音播放做為音樂或音效表現,即使是現場演奏,也多為使用能呈現多種音樂風格的鍵盤音樂。本節目鼓手王彥凱演出經驗豐富,音樂能隨著現場節奏默契十足的跳動,也能從演奏者變為演出者,簡單中富含韻味。而雖然節目單並未敘明透過打擊節奏與甩棒的技巧,是如何地連結它們的藝術對話,但是否意味雜耍棒與鼓棒之間,也有某種神祕的聯繫關係?

羅元陽在節目單中有一小段陳述:「排練中讓我感到最興奮的是遇到問題時表演者們會一起討論,不管是動作或技術方面,都不是選擇捷徑或簡單的方式,而是用最靠近作品本質的方式呈現…」作為FOCA資深團員的羅元陽是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畢業的科班生,《Mr. III三III》不僅是他首次從表演者提升為編導角色,並大膽嘗試以他最專長的雜耍棒為基礎完成全長60分鐘的完整作品。這是一個冒險的嘗試,畢竟在古典馬戲或雜技表演中,多元物件與各種高難度技巧串聯成高潮迭起、熱鬧緊湊的節目,向來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套路,但他能引導夥伴們發想:一個物件、一項技巧、一種樂器,能玩出多少花樣?或說能找出多少種表演可能的方向?

而資深馬戲藝術家陳星合曾在受訪時表示:「當代的馬戲表演,並不只追求把某項技巧練到極限,更希望可以跟在地結合,或是從一段7、8分鐘的表演,進步到一個人可以表演1個小時;馬戲表演者可以像舞者、演員一樣跟導演合作,可能導演編排一個情境、故事,表演者再從他的招式裡想辦法呼應。」【2】。當代馬戲的精彩,已經不是只驚呼技巧的難度,而是必須以技巧作為穩定的基礎,開發出更靈動、更有想法的傳達與表現方式。羅元陽的作品,正是朝著樣的方向前進,即使仍有許多待加強之處,但已足以擁有可無限發展的可能。

《Mr. III三III》可見年輕馬戲藝術家們試圖從表演者尋找並突破古典馬戲與傳統雜耍既定程式,有意識的將雜耍棒技巧融合多元表演藝術呈現方式,提升劇場作品的完整度。共創的部分也正讓我們得以透過作品讀到當代馬戲節目最重要的部分-創作的本質不再只是強調技巧的難易度和複雜性,而是利用人和人、人和物件、人和空間所組成的多向連結,構建成作品的完整意念,展現出單一物件的多種可能。看似是單純玩雜耍,但作品當中洋溢著創作者呼之欲出的精神意識,讓觀者得以從單純的元素中,試圖尋找更多的說法、心境與出路。


註釋:

  1. 「物件劇場」(Object Theater)的定義中,不需要做出一個擬人化的角色或形象來做偶戲的表演,而是以非生命的物體作為媒介來表達,物件本身即具有的力量。(「打開萬物靈魂,劇場裡「物」的力量: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BIOS monthly/于恩平2017.12.29)

  2. 「不再是一招走天下 當代馬戲結合劇場、舞蹈,更與在地連結」(新新聞/吳尚軒2020.01.28)

《Mr. III三III》

演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時間|2022/05/29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Mr. III三III》似乎是要表達在高壓社會溝通困難的問題,但這又如何能夠接得上,下班後「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更何況社會底層的勞工下班後又如何會玩這種孩童的遊戲?(黃復君)
Jun
09
2022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Aug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Aug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Aug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Aug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Aug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Aug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Aug
07
2024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
May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