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坦白說,這些作品很難在原著之外另闢蹊徑,因為風險太高、成本太大,劇本已經夠強了。也許中文在地化編修和導演、演員的詮釋造成些微差異,但不同之處遠遠未到創新的程度。可是,為什麼非得創新呢?(張又升)
12月
31
2019
劇場觀演形式仍以鏡框式作為使用,但就整體空間而言,已突破傳統劇場空間的束縛,彷彿是我們踏入這對男女熟悉的空間,一堆外人卻同劇中主角被當下的既有建築物所包圍,充滿著實際地「窺視感」。(邱書凱)
9月
22
2014
劇中男女的關係並未在演員的互動中建構出來,除了後半場的若干激情片段,可以感受到兩位年輕的演員放開投入的強度;整場許多內在情感細膩轉折的對白總像是被無意識的快速執行完畢,導致破題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破碎的滋味。(楊美英)
9月
03
2014
在這個「本地」(台南)的「異地」(日式)建築裡,彷彿錯落出了一個被扭轉的「異空間」,正上演著一個來自日本的故事。導演雖未原封不動地複製原作,卻未對劇中的語言有太大的更動,這種「半轉譯」的詞彙,反而映照出台南這個演出場域的特殊性與雜揉性。(吳岳霖)
9月
01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