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戲中戲的冗長時間、兩人表演的浪費時間,其實只過了他們難以忍受的「等泡麵變涼的幾分鐘」。《太空救援:果頭計畫》在胡言亂語、顛三倒四的過程裡,讓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逐漸失效,並開始質疑客觀、物理的時間該是如何。(吳岳霖)
3月
27
2018
表演空間的移動,是開放,亦是限制──也從來不是把劇場演出挪到該空間即可。《他媽的菜騎鴨》、《第七種孤獨》與《死亡就在外面》以及《鯤鯓戀歌》,正呈現了兩種模式:「在空間裡說故事」與「說空間裡的故事」。(吳岳霖)
1月
05
2018
整體來看,編劇試圖緊縮歷史背後的大語境,而著重個人/小我的心靈狀態、以及歷史位置。這種「更為個人」的敘事模式,產生編劇以「說書」作為戲劇手法,而本次泛華讀劇藝術節的導演丁家偉也明確抓住編劇的意圖。雖為「讀劇」演出,但導演思維已於舞台成熟發展,更呈現單比閱讀劇本深刻的詮釋概念。 (吳岳霖)
10月
02
2017
僅有兩名演員,於短短的八十分鐘內,塑造如夢般前後事件轉換流暢與毫無刻意感的敘事節奏,搭配對道具與空間信手拈來般的運用,巧妙組合四段表面上毫無關聯、然主題共同的生命故事。(何宣萱)
6月
14
2016
在導演的改編下,原本角色的獨白戲,拆解並重構出一個更為複雜的戰爭面向。觀眾在角色的個人故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身份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但他們的經驗,卻又確確實實地具備共同性,即對身處戰事的無奈與悲痛。(羅家玉)
3月
09
2016
《惡極》很清楚地掌握住郭寶崑於《靈戲》所試圖建構與解構的概念,特別是在場域的提供與創作者的設計,找到密閉的黑盒子所無法提供的想像。不管是整個公園路321巷原為日式軍官宿舍的歷史語境,或是創作團隊有意地打造,都在餓極體實驗室的詮釋裡找到合宜的表述。(吳岳霖)
3月
02
2016
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羅倩)
11月
26
2015
現代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前衛音樂所指涉的核心精神在此用一種重新創作的跨界形式再次演繹,聲音藝術的可能性或是任何偶然或機遇的聲音透過演出再現。(羅倩)
11月
12
2015
此場演出,將兩個身體不同表現的符號串在一起,就好像不同的元素所產生的的化學作用。或許沒有舞蹈那刻意作態的美感、也沒有戲劇浮誇的情感,卻十足的產生了一種訊息接收的感動,是一種很原始性的感動與社會反思。(謝志沛)
1月
16
2015
如果行為藝術代表了不對等的舞台關係,那麼作品便稍嫌保守;又若舞蹈藝術需求傳統的觀看模式,那便是一項衝擊。矛與盾互相的交鋒。(許生翰)
1月
09
2015
行為與舞蹈的融合,其實就產生了一種儀式性的感動,藉由思想出發,加上身體還有符號的化學效應,沒有太多的浮誇情緒,也沒有太華麗的身體動作,其實有些時候,還會感受到一些突破身體限制,或是挑戰身體與情緒承受度的呈現。(鄭政平)
1月
07
2015
通過《不純 Unpure 》重探「身」與「心」的觀念藝術話語和實踐,看似是在舞蹈及行為的邊界、交界之中探尋類型上的純或不純,更重要的是,「身」與「心」如何在表演這樣的身體活動中,彼此成為彼此的內容與形式?(吳思鋒)
1月
05
2015
整齣舞劇以葉老的小說出發,簡略記錄了葉老一生,以及從他身上所輻射出的時代和歷史,平淡如日常生活,然卻觸動人心。唯一不足之處,是對於葉老作品的傳達,似乎少了一些。(劉天涯)
1月
05
2015
行為藝術與舞蹈兩者本來就是一則以揭一則以掩兩個衝突的概念,在這個演出中讓人見到一種新型態表演的可能性,與演出本質誠實與矯情之間選擇的兩難,期待這個團體再繼續實驗下去。 (黃晟熏)
1月
01
2015
在舞劇的範圍內,許春香的編導功力令本作在很多細節上都光彩奪目,但演員台語生疏,錯字百出,讓在這場跨界中本應最能綻放光芒的主體台灣文學,反而馬上異化成為衰弱空洞的符號,只剩餘被朗讀、被引用的功能,而失卻最主要的感染能量。(林育世)
12月
3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