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靜候:《杏仁豆腐的滋味》的揪心美學
12月
31
2019
杏仁豆腐的滋味(旭品製作提供/攝影楊昇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22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2013年,坂元裕二編劇的《離婚萬歲》(最高の離婚)播映,台灣日劇迷普遍給予高度評價,至今仍被譽為神劇。其中那句「兩人吃的是飯,一人吃的是飼料」聽來詼諧,卻道盡寂寞的淒苦。不過正如作品名稱所示,該劇談的是曾經相愛的兩人緩慢離別的過程。當我哭著看完,便下定決心今後要留意類似劇本。

大概因為戴上了這副眼鏡,我發現2014年起,台灣小劇場圈頻頻搬演鄭義信所寫的《杏仁豆腐心》(杏仁豆腐のココロ,2013年收錄在《日本80後劇作家選》,書林出版)。不管是藝術節還是個別劇團的公演,都可以見到這部作品的蹤跡,至今該劇已在華語世界推出很多次,甚至成為表演藝術科系的教材,就連中文評論在網路上也唾手可得。2015年的台北藝穗節看過現場表演後,我自認找到了劇場界的《離婚萬歲》(當然,電視劇和劇場還是非常不同的),之後也欣賞了2018年下半亞細亞劇團(Theatre AxixA)的版本。2019年末的今天,知道旭品製作的《杏仁豆腐的滋味》後,我也同樣興奮。

約莫有三個原因造就這部作品的超人氣:成本低、難度高、劇本好。全劇的舞台道具基本上只有家俱(且多半已裝箱),燈光和空間要求也很簡單,準備起來並不困難,硬體成本等於轉嫁到演員身上;由於沒有換場、角色僅兩位、台詞大量且帶有許多階段性轉變,演員必須全副身心融入角色,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心情和記憶,否則「一鏡到底」是非常磨人的。種種安排還能讓這麼多劇團和觀眾趨之若鶩,足見劇本引人入勝的程度,而這全是因為它的題材真摯,手法直接,故事簡單。

杏仁豆腐的滋味(旭品製作提供/攝影楊昇浩)

阿達和小夜是相處了七年但即將分手和分居的夫妻。聖誕節前夕,他們依著各自的情緒訴說往日回憶,從飲食到談天,一切舉動再平常不過。然而,兩人心知肚明離別就在眼前。過程中,我們知道小夜的父親沉迷賭博,母親健在卻已失智,並且在這天走失。他們吃著便利商店買回來的晚餐,以杏仁豆腐為點心,同時有一搭沒一搭地彼此斟酒。小夜懷念從前旅行所見和剛在一起時的熱切,隨著話鋒轉變又忽而自述志向。在她三不五時抱怨性生活匱乏,而阿達百般推託、坦承出過軌,乃至撩起慾望想撲倒女方之後,我們才發現兩人曾因孩子早產早夭而痛徹心扉。透過話語,觀眾可以感受到,雖然阿達不至於內向,但還是屬於被動和內斂的一方,默默而處處照顧著女生;小夜儘管對許多事情漫不經心,居家生活大剌剌,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態度卻是成熟世故的。在幾次關心對方何時搬出、將來有何打算之後,全劇以兩人擁抱、燈光漸暗作結。

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揪心,是因為掌握了兩個矛盾:「情深總在臨別時」和「舉重若輕」。我們知道,人在當下看不清全局,總要事後才漸明一切。愛情亦然──海誓山盟要刻骨銘心,最好是經過離別和回憶的洗鍊。這種「局內」對上「局外」的矛盾向來是文學的經典套路。然而,把「局內」奔向「局外」的時間尺度拉大,必然還有某些時刻是兩人依舊誠摯交心,卻深刻瞭解這段關係已經走不下去的尷尬期。在此,局內和局外的界線模糊,矛盾成了一個令情感決堤的統一體。於是,情深不再發生在離別後,而是臨離時。

那麼,該如何表達這種複雜性呢?由於兩人關係已從情人熬煮為家人,日常對話就不可避免地充滿各種循環而瑣碎的雜事或爭執。當親密關係行將就木,他們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這個人生難題時,只能選擇逃避,止不住地藉由習慣的小物、小事、小動作繼續顧左右而言他;偏偏越是緊扣於此,臨別大事越被烘托到一個極致,若無實有,似小卻大。《離婚萬歲》和《杏仁豆腐心》都是「舉重若輕」的頂級範本,觀眾一路看著「溫水煮青蛙式」的告別,只有不斷中箭、然後唉唉叫的份。

在黃煒翔導演下,莊博旭和李品潔的表演四平八穩,很能凸顯上述特色。從一開始小夜收拾漫畫、阿達下班進門,兩位演員就充分展現角色該有的日常感。接著講電話、微波清酒、拿取日用品的普通行為等,也合於觀眾對生活的想像。整體而言,二人的表情與身段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角色該有的悲與喜。雖然偶有吃螺絲、求愛段落的激烈動作有一點卡、戲末演員狀態稍有鬆懈、話語力道減弱,但就一部超過一個半小時且只有固定場景、只能依靠兩位演員不斷拋接的作品來說,這已經太不容易了。

理性而言,目前我看過的「杏仁豆腐字輩」作品,《杏仁豆腐心》(2015)、《杏仁豆腐的心裏話》(2018)和這次的《杏仁豆腐的滋味》(2019)都是忠於原著的,而只要演員不到嚴重掉漆的程度,基本上表演就好看。坦白說,這些作品很難在原著之外另闢蹊徑,因為風險太高、成本太大,劇本已經夠強了。也許中文在地化編修和導演、演員的詮釋造成些微差異,但不同之處遠遠未到創新的程度。可是,為什麼非得創新呢?

這也是最後我想趁這篇文字說的:缺乏新意或許可惜,但何妨視類似表演為一道人間風景,在某些時刻它便溫暖地靜候著,倘若你需要,就前往,就進入,就沉溺。我們大概不會要求一碗滷肉飯有多創新,但它無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糧,正如集苦澀清甜於一碗的杏仁豆腐。不是有人說過嗎?世界上有三種東西不變:四季的美、母親的愛和台灣的媒體(!)。也許媒體需要轉型,但前兩者的改變肯定是災難。對我這個杏仁豆腐的粉絲來說,這樣的故事就該永恆,誰也別給我動一絲一毫。

《杏仁豆腐的滋味》

演出|旭品製作
時間|2019/12/27 14:30
地點|蓮德品素天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