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靜候:《杏仁豆腐的滋味》的揪心美學
12月
31
2019
杏仁豆腐的滋味(旭品製作提供/攝影楊昇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41次瀏覽

張又升(專案評論人)


2013年,坂元裕二編劇的《離婚萬歲》(最高の離婚)播映,台灣日劇迷普遍給予高度評價,至今仍被譽為神劇。其中那句「兩人吃的是飯,一人吃的是飼料」聽來詼諧,卻道盡寂寞的淒苦。不過正如作品名稱所示,該劇談的是曾經相愛的兩人緩慢離別的過程。當我哭著看完,便下定決心今後要留意類似劇本。

大概因為戴上了這副眼鏡,我發現2014年起,台灣小劇場圈頻頻搬演鄭義信所寫的《杏仁豆腐心》(杏仁豆腐のココロ,2013年收錄在《日本80後劇作家選》,書林出版)。不管是藝術節還是個別劇團的公演,都可以見到這部作品的蹤跡,至今該劇已在華語世界推出很多次,甚至成為表演藝術科系的教材,就連中文評論在網路上也唾手可得。2015年的台北藝穗節看過現場表演後,我自認找到了劇場界的《離婚萬歲》(當然,電視劇和劇場還是非常不同的),之後也欣賞了2018年下半亞細亞劇團(Theatre AxixA)的版本。2019年末的今天,知道旭品製作的《杏仁豆腐的滋味》後,我也同樣興奮。

約莫有三個原因造就這部作品的超人氣:成本低、難度高、劇本好。全劇的舞台道具基本上只有家俱(且多半已裝箱),燈光和空間要求也很簡單,準備起來並不困難,硬體成本等於轉嫁到演員身上;由於沒有換場、角色僅兩位、台詞大量且帶有許多階段性轉變,演員必須全副身心融入角色,調理好自己的身體、心情和記憶,否則「一鏡到底」是非常磨人的。種種安排還能讓這麼多劇團和觀眾趨之若鶩,足見劇本引人入勝的程度,而這全是因為它的題材真摯,手法直接,故事簡單。

杏仁豆腐的滋味(旭品製作提供/攝影楊昇浩)

阿達和小夜是相處了七年但即將分手和分居的夫妻。聖誕節前夕,他們依著各自的情緒訴說往日回憶,從飲食到談天,一切舉動再平常不過。然而,兩人心知肚明離別就在眼前。過程中,我們知道小夜的父親沉迷賭博,母親健在卻已失智,並且在這天走失。他們吃著便利商店買回來的晚餐,以杏仁豆腐為點心,同時有一搭沒一搭地彼此斟酒。小夜懷念從前旅行所見和剛在一起時的熱切,隨著話鋒轉變又忽而自述志向。在她三不五時抱怨性生活匱乏,而阿達百般推託、坦承出過軌,乃至撩起慾望想撲倒女方之後,我們才發現兩人曾因孩子早產早夭而痛徹心扉。透過話語,觀眾可以感受到,雖然阿達不至於內向,但還是屬於被動和內斂的一方,默默而處處照顧著女生;小夜儘管對許多事情漫不經心,居家生活大剌剌,在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態度卻是成熟世故的。在幾次關心對方何時搬出、將來有何打算之後,全劇以兩人擁抱、燈光漸暗作結。

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揪心,是因為掌握了兩個矛盾:「情深總在臨別時」和「舉重若輕」。我們知道,人在當下看不清全局,總要事後才漸明一切。愛情亦然──海誓山盟要刻骨銘心,最好是經過離別和回憶的洗鍊。這種「局內」對上「局外」的矛盾向來是文學的經典套路。然而,把「局內」奔向「局外」的時間尺度拉大,必然還有某些時刻是兩人依舊誠摯交心,卻深刻瞭解這段關係已經走不下去的尷尬期。在此,局內和局外的界線模糊,矛盾成了一個令情感決堤的統一體。於是,情深不再發生在離別後,而是臨離時。

那麼,該如何表達這種複雜性呢?由於兩人關係已從情人熬煮為家人,日常對話就不可避免地充滿各種循環而瑣碎的雜事或爭執。當親密關係行將就木,他們不願卻又不得不面對這個人生難題時,只能選擇逃避,止不住地藉由習慣的小物、小事、小動作繼續顧左右而言他;偏偏越是緊扣於此,臨別大事越被烘托到一個極致,若無實有,似小卻大。《離婚萬歲》和《杏仁豆腐心》都是「舉重若輕」的頂級範本,觀眾一路看著「溫水煮青蛙式」的告別,只有不斷中箭、然後唉唉叫的份。

在黃煒翔導演下,莊博旭和李品潔的表演四平八穩,很能凸顯上述特色。從一開始小夜收拾漫畫、阿達下班進門,兩位演員就充分展現角色該有的日常感。接著講電話、微波清酒、拿取日用品的普通行為等,也合於觀眾對生活的想像。整體而言,二人的表情與身段都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角色該有的悲與喜。雖然偶有吃螺絲、求愛段落的激烈動作有一點卡、戲末演員狀態稍有鬆懈、話語力道減弱,但就一部超過一個半小時且只有固定場景、只能依靠兩位演員不斷拋接的作品來說,這已經太不容易了。

理性而言,目前我看過的「杏仁豆腐字輩」作品,《杏仁豆腐心》(2015)、《杏仁豆腐的心裏話》(2018)和這次的《杏仁豆腐的滋味》(2019)都是忠於原著的,而只要演員不到嚴重掉漆的程度,基本上表演就好看。坦白說,這些作品很難在原著之外另闢蹊徑,因為風險太高、成本太大,劇本已經夠強了。也許中文在地化編修和導演、演員的詮釋造成些微差異,但不同之處遠遠未到創新的程度。可是,為什麼非得創新呢?

這也是最後我想趁這篇文字說的:缺乏新意或許可惜,但何妨視類似表演為一道人間風景,在某些時刻它便溫暖地靜候著,倘若你需要,就前往,就進入,就沉溺。我們大概不會要求一碗滷肉飯有多創新,但它無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糧,正如集苦澀清甜於一碗的杏仁豆腐。不是有人說過嗎?世界上有三種東西不變:四季的美、母親的愛和台灣的媒體(!)。也許媒體需要轉型,但前兩者的改變肯定是災難。對我這個杏仁豆腐的粉絲來說,這樣的故事就該永恆,誰也別給我動一絲一毫。

《杏仁豆腐的滋味》

演出|旭品製作
時間|2019/12/27 14:30
地點|蓮德品素天地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