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2022年以「酬神」為主旨,和魚池麒麟宮代化堂合作,將演出場地移到廟宇內外,今年延續地方信仰場域作為活動核心,繼續強調:走到此刻已邁進第六年,秉持著把戲劇「種回家」表演給家人看的精神⋯⋯「慢漫—Chill For Life」,為今年命題,兩個晚上的表演節目內容分為邀請和甄選兩類⋯⋯
8月
25
2023
821
8月
07
2023
584
《藏畫》以畫家生平為命題構作起點,並且打破單一固定視點,納入了妻子、女兒、藝文同儕的網絡,尤其是占了極大比例的女性篇幅,開啟了敘事軸現的縱深,可說是本劇特色所長,也讓筆者想起相似實例⋯⋯
7月
31
2023
801
這是一個從特定「地方」命題出發的跨域劇場創作,進入正式場館但能擅用既定空間框架,雖有其素材發想的源頭,卻也長出了自己的翅膀,冀望作品的後續生命力得以更加自由飛行。
11月
02
2022
795
跟著表演者用覆蓋於紙面下的不同身體部位在和室裡各個角落的翻尋,加上一個信封、一只紙鶴等無聲的交流,已經傳遞或激發諸多可能的感思;特別是觀演動線流轉於室內到戶外風雨飄搖,充分發揮且運用了現場日式建築空間的通透特質,提供了開闊的共感,堪稱一次成功的特定場域表演創作。
10月
19
2022
653
9月
14
2022
544
對於這場戲劇培力計劃期末成果而言,完成了劇場藝術行動的這群年輕孩子們,在舞台上執行自我展演/扮演他人的時刻,或許開始感覺到對自我身心表達能力的成長與信心,要多過於作為一個演員的角色表演意識。(楊美英)
9月
01
2022
495
6月
06
2022
837
一直到演後從觀眾席離開,先步入隔壁挑高寬敞的廠房,再踏進戶外茫茫夜景,彷彿才得以稍可喘息,回頭細嚼前一刻經歷了多少當代城市生活的緊張疏遠和末日式悲劇境遇。(楊美英)
4月
25
2022
754
《他們》帶來的影響力,或許不單單只是這幾場演出便可說盡,來自服務業、教育、家庭、藝文、設計、工程與研究背景,甚至從行政工作退休的表演者們,經驗身體的方式已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些經驗很可能在演後,透過他們潛移默化至舞臺以外的各個領域。(楊智翔)
12月
09
2021
540
《許生的夜》在2020年以一個環境劇場展演演示了一種回首人生的繽紛心象,帶領觀眾踏入2021已經拆除的廢棄泳池,一同揮別、悼念,也化入了和解與感謝。《Tama—和我聽說的不同》則是以戲劇和文學的跨域創作,實踐原民重返部落、再創自我生命定位的追求。(楊美英)
10月
28
2021
475
無論所謂高雄子弟對於家鄉舊事的眷戀而企圖透過劇創來記錄,或是通過一個夜市即將走入歷史的傷懷而藉此隱喻或探求家庭結構變異、家人以愛為名而相距相近的真諦,都是筆者在觀演過程中所感受到劇情可能為自己揭露的面向,遺憾的是,這種期待或假設,始終如窗外的城市景觀一樣距離不變,始終依稀的存在著。(楊美英)
6月
07
2021
616
筆者以為,這是一群女人守著土地守著家園二十年,踏實辛苦的努力面對現實(包括聚落族群傳統對於女人生命樣態自決的限制和挑戰、近年土地正義的抗爭、地方利益糾葛、學習調養生息與整合社區資源等問題),同時堅持劇場藝術的創造性勞動,以自己的身體和話語,向這個震災後求生的複雜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中所展現生命的形影,縱然破碎,動能可貴!(楊美英)
5月
04
2021
558
筆者雖然所能實際現場參與的項目有限,但仍可感受到雙園區節目陣容的形形色色眼花撩亂之餘,也在朝向熱鬧與門道、在地深耕的表象形式與深層意義等策展走向努力之,究竟是否歷經十餘年的成長後,如此的一個初衷為劇團的戲劇節,果然已經、或將會升級為一座城市的藝術節、一個地方的文化慶典!﹖(楊美英)
4月
12
2021
1115
觀眾聽到了諸如豆醬缸、蒸籠、從旗後運來的陪嫁傢俱、傳家百年的古物,顯露了某種地緣關聯或年代背景的特殊性;至於「另外人生的想像」,大致一律歸結成「還是海口的滋味比較好」;最後一題,筆者記下的是其中兩位想給19、18歲的自己一句鼓勵的話語:你可以的!一切向前衝!
3月
15
2021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