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翹板的平衡與失衡《杏仁豆腐心》
9月
22
2014
杏仁豆腐心(壞學長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86次瀏覽
邱書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繼採取環繞式的空間展演,並由觀眾主動選擇駐足的觀戲視角《你所不知道的台南小吃》後,台南人劇團於321巷的戲花園再度敞開,本次迎接的是由壞學長劇團執導詮釋日本劇作家鄭義信筆下的經典代表作《杏仁豆腐心》。

《杏》劇描寫著一對分手的男女即將分居,藉由日常生活的對話帶出居住處所的背景記憶、雙方家庭的成長背景、兩人在相處上所碰觸的情感問題。劇中顯然地打破東方傳統刻板印象,顛覆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與社會型態,反以「草食男」與「肉食女」的角色形塑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也合理地推敲女方因為成長的環境而建構出她既獨立又脆弱的人格特質。但綜觀女高男低的權力抗衡下,在情節的轉動中並非如此的單一與一致,劇作家巧妙地運用男主角握有女主角對於渴求「愛」的掌控權作為反撲的一個動力,間接成為主因下而產生的次因,才不致落入因角色性格而產生一面倒的劇情走向。

男女關係的論談不斷地在劇中或現實中被討論,但關係總包含著一些元素,可能是愛,也可能是信任,在這裡則是討論「真相」。每個人都擁有不能說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角色的弱點,角色則是被多層薄膜所包覆,只要一戳破秘密的核心,整個薄膜就會失去保護的功能,兩方甚至多方的關係就會隨而轉向。於此,劇中的這對男女擁有共同的致命弱點,但他們都不願意去面對及討論,往往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就會選擇用刺破的方式來捍衛自我,而受傷的卻是彼此。戲中所安排的布偶「頑皮豹」正象徵著保護與掩飾,透過一層表象虛假的自己,那些當下的不堪與懦弱似乎都會藉以得到舒緩,面對面、眼對眼時的恐怖真實感也在保護下得以袒露真誠;偶的假是相對現實人物的真,情感的真往往卻需要假來加以庇護,彷彿能穿過偶看見人物最赤裸的本質。

全劇一景到底,在321巷日式平房的室內木造空間中,觀眾與劇中人物一齊經歷這段75分鐘的情感起伏,醞釀的過程如波浪般,大浪來襲後,留下小小的餘波盪漾,最終望見沙灘上所褪去的水痕。雖然劇場觀演形式仍以鏡框式作為使用,但就整體空間而言,已突破傳統劇場空間的束縛,彷彿是我們踏入這對男女熟悉的空間,一堆外人卻同劇中主角被當下的既有建築物所包圍,充滿著實際地「窺視感」。這番窺視,讓我們得以在鏡框外省思觀看卻保有安全感,卻因建築物的實體存在而產生情感上的流連。

一段完好感情的建立需要彼此經由不斷地溝通、支持、信任與包容等元素才得以產生愛,即使是那麼的微薄,一旦單方缺少,終會導致關係的失衡。如何愛與如何維繫愛永遠是生命中的習題。

《杏仁豆腐心》

演出|壞學長劇團
時間|2014/08/30 19: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男女的關係並未在演員的互動中建構出來,除了後半場的若干激情片段,可以感受到兩位年輕的演員放開投入的強度;整場許多內在情感細膩轉折的對白總像是被無意識的快速執行完畢,導致破題的杏仁豆腐也成了破碎的滋味。(楊美英)
9月
03
2014
在這個「本地」(台南)的「異地」(日式)建築裡,彷彿錯落出了一個被扭轉的「異空間」,正上演著一個來自日本的故事。導演雖未原封不動地複製原作,卻未對劇中的語言有太大的更動,這種「半轉譯」的詞彙,反而映照出台南這個演出場域的特殊性與雜揉性。(吳岳霖)
9月
01
2014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