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也許,這個作品跟死有關係。通過作品我們看到一個世界化了的語境在重覆中彌散著死亡的氣味,重覆的動作讓身體的勞動蓄積無法轉換為身體型態的形塑力,而內在的閉鎖性也漸形成這個作品的主體,所以重覆動作的節奏感根本上是跟身體與世界/自然的脫鉤,無論表演者身體行動表現的動或靜,……(王墨林)
9月
14
2020
1048
九○年代的台灣也曾跟上這個腳步,柳春春劇社的主事者鄭志忠可謂其中的代表性成員。但同樣的,在二十一世紀都過了二十年的今天,坦白說,這般路術已經不新奇了。不新奇?那是再好不過了。身體的律動、能動和暴動本來就是極平凡的事,能夠如實加以欣賞,或許就不枉以前的狂潮。前衛早就死了,因為它已經活在日常中。(張又升)
9月
03
2020
1638
坦白說,這些作品很難在原著之外另闢蹊徑,因為風險太高、成本太大,劇本已經夠強了。也許中文在地化編修和導演、演員的詮釋造成些微差異,但不同之處遠遠未到創新的程度。可是,為什麼非得創新呢?(張又升)
12月
31
2019
1822
沒有語言的展演,有時承載地多過語言,當然這也是觀者的自我投射解讀。從城市的收納、都市原住民,到軍購與資源,厚重寬廣的議題藉由個人獨角被梳理摺疊在流民棧的小空間,並近距離嵌合在演員的個人生命中。(黃馨儀)
7月
01
2019
870
追根究底,面對更多大型場館已落地生根的現況,若要避免台灣自身劇場創作生態的傾斜甚至崩潰,需要的是對創作者更直接的信任。除了給予在大型場地創作的機會,更應該有擔綱藝術總監、或駐館戲劇顧問的可能。(張敦智)
3月
08
2019
1913
融合了金庸大量的文字與對白所構築而成的小說表演,其文本不會打破大家的武俠世界,而是開啟了對金庸故事當中不同的想像及體會,且因為時間的短暫性讓人更聚焦在導演所探討的事情上。(張洛韶)
8月
31
2017
956
9月
25
2014
487
《美味型男》是演員梁允睿的獨角戲,一樣大玩扮演遊戲。最讓人驚豔的是,戲將各種感官體驗共冶一爐,可謂是結合視、聽、嗅、味、觸覺的「五官劇場」。梁允睿演、扮、唱、跳、炒,觀眾亦成為美食節目中的現場觀眾,巧妙地變成戲中的一部分,不但和演員即時互動,也可分享他現作的菜餚。(吳政翰)
9月
17
2012
985
這個由編導李銘宸帶領的集體創作團隊,能躍過臺灣那一大段,從九零年代小劇場運動空白至今的劇場實驗,直接連結歐陸劇場思潮等級的作品,實在要為臺灣的劇場界,能出現這樣難得的年輕編導而驚奇、而欣喜。(謝東寧)
9月
11
2012
802
10月
15
2011
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