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樊慰慈

若撇除國樂團曲目不談,揭開指涉為「釋、道、儒」的節目企劃包裝,本場音樂會呈現了當代箏樂作品的多樣聲貌,無論是另闢蹊徑、借鑑他者或承襲主流,皆為古箏演奏藝術注入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值得一提的是,按邀演慣例請演奏家分別端出拿手好菜的安可曲,比起正式曲目更有名家匯聚之感,除了讓各有專擅的三位演奏家一展長才,也表露其藉由古箏所欲傳達的音樂理念、想像與挑戰。(楊宜樺)
10月
26
2020
從近年臺灣箏樂專題音樂會來看,本場傳統曲目的比重是較高的,吸引古典愛樂迷親臨現場;超越經典詮釋相對困難,卻是年輕箏樂演奏者必須經歷的挑戰,必須兼顧右手運指觸絃及左手作韻特色,細膩演奏詮釋出各樂派的風格,才能得到樂界專家學者肯定其資質及能力。(葉娟礽)
8月
03
2020
講座雖有定題,但題目中未及涵蓋的「音樂」仍是值得持續關注⋯⋯「音樂」不只分中西方、不只有古典或民族音樂,劇場中的音樂設計也是音樂,還有現在許多解構音樂性、前衛的音樂藝術,都在擴充著音樂領域,因此將來勢必有更多談論音樂的方法,而樂評能怎麼寫,也會因此轉變。這一場座談,先邀請大家一同回到初學者身份,透過四位講者的音樂歷程、樂評書寫、編輯經驗對談中,展開探索樂評的探討開端。(評論台編輯)
3月
20
2020
在指揮陳志昇帶領下,樂團與五位協奏者協同合作,不僅有專業熟練技巧詮釋,賦予曲目獨特的音樂色彩,更豐富了音樂情感的線條,聆聽者不僅有聽感享受,更有情感的共鳴。(陳姵霖)
2月
20
2019
由曲目可看出箏樂藝術在當代呈現出多元並茂的現象,作曲家與演奏者因專業背景與歷程,呈現出對樂曲不同的思維與詮釋。(夏鈺淳)
1月
07
2015
從音樂處理及彈奏技術而言,這首交響化程度甚高的協奏曲改編以單人十指彈奏的難度,其實要更高於鋼琴版的貝多芬交響曲!卡薩里斯版本確實具有高度的創意性及明確的音樂意圖,現場演奏的完成度與部份聲部的音響平衡則難免有些缺陷,但若從「歷史位階」來欣賞這款演出,那些問題實屬瑕不掩瑜的。(樊慰慈)
9月
1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