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若撇除國樂團曲目不談,揭開指涉為「釋、道、儒」的節目企劃包裝,本場音樂會呈現了當代箏樂作品的多樣聲貌,無論是另闢蹊徑、借鑑他者或承襲主流,皆為古箏演奏藝術注入更為豐富的表現力。值得一提的是,按邀演慣例請演奏家分別端出拿手好菜的安可曲,比起正式曲目更有名家匯聚之感,除了讓各有專擅的三位演奏家一展長才,也表露其藉由古箏所欲傳達的音樂理念、想像與挑戰。(楊宜樺)
10月
26
2020
對演奏者而言,看似無需準備的即興,卻是需要更廣泛的實力積累,即興演奏當下更彷若一場現形記,有/無、餘/缺、舊/新、單一/多元,每個時間點皆再再催促著演奏者掏空心思,同時還得聽盡他人之音(包含個人演奏實景、團員默契與聽眾反饋)。(楊宜樺)
3月
18
2020
將每首作品的趣味之處詮釋地相當到位,足見他對每首作品都下了極深的功夫,乾淨俐落的觸鍵、冷靜理性的音樂處理、流暢自然的音樂表現,沒有任何誇張多餘的姿儀,而是精確且細緻地呈現作品樣貌。(楊宜樺)
12月
25
2019
擁有不同音樂文化經驗的八位演奏家,讓這場音樂會除了展現即興音樂的多元面向之外,同時也更聚焦於音樂主體。無論是化字符為音符的聲樂、融會噪音與樂音的表現等,皆是如此全然沉浸於感受樂器(包含聲帶)原有音聲。(楊宜樺)
12月
09
2019
綜觀整場音樂會,不難發現林慧寬身為當代琵琶演奏家所抱持的追求與目標:現代與傳統、專業與教育,在上、下半場各顯其戮力多年的琵琶人生。換個角度來看,「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也成為一個平臺,展現其音樂人脈關係的重重連結。(楊宜樺)
11月
13
2019
當擷取民俗文化之素材或靈感,經由創作者對於琵琶音樂語彙不同程度的熟稔與想像,轉化為琵琶作品之時,越加考驗演奏者的理解與詮釋能力。(楊宜樺)
9月
25
2019
與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不太一樣的是,薛詠之與王玟甯像是一體兩面,透過自我與本我的辯證,更為強調主動離開舒適的同溫層,誠如其分別從專擅的擊樂或舞蹈出發,交會成身體與聲音的啟蒙之旅。(楊宜樺)
7月
26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