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為鑰,觀箏藝之流《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
8月
03
2020
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林羽菲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31次瀏覽
葉娟礽(表演藝術從業人員)

在臺北國家演奏廳辦獨奏會,是許多音樂人心中重要的里程碑。箏樂新秀林羽菲月初甫在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系展中擔任協奏曲獨奏,接連著舉辦本場音樂會,除了表現箏樂演奏技藝外,更用心策劃與考究曲目,她奠基於箏樂傳統底蘊,並期在當代作品中以不同詮釋展現出獨特的自我。

林羽菲自國中起進入音樂班接受科班專業教育近十年,期間多次參與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獲得佳績,在箏樂名師陳麗華、青年演奏家曹佐柔、謝岱霖等人的教導下,奠定良好的演奏基礎,大學期間則師從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精進箏樂演奏技巧與學識。學院派的箏樂教育,著重傳統箏樂曲目的傳承,藉學習九大箏派傳人校訂指法的樂譜、閱聽演奏錄影音並向老師請益,考究傳統箏樂的音韻精髓。掌握箏樂傳統經典內涵,如同一把鑰匙,開啟認識箏樂藝術之門,學習歷程上才得以分辨箏樂的發展與流變,亦才能去蕪存菁進而開創新局。

這場音樂會安排了四首地方流派風格的箏曲、一首古琴曲改編,及三首1995年後創作的新曲【1】。從近年臺灣箏樂專題音樂會來看,本場傳統曲目的比重是較高的,吸引古典愛樂迷親臨現場;超越經典詮釋相對困難,卻是年輕箏樂演奏者必須經歷的挑戰,必須兼顧右手運指觸絃及左手作韻特色,細膩演奏詮釋出各樂派的風格,才能得到樂界專家學者肯定其資質及能力。她在上半場開場連續演奏河南箏派風格的《河南曲牌聯奏》(曹桂芬改編)、《蘇武思鄉》(曹東扶訂譜)、《幸福渠》(任清志曲),分別呈示河南鼓子曲(大調曲子)、板頭曲、牌子曲(小調曲子),在曲式結構上的差異;右手以剛健的觸絃力度、結合「游搖」技法變換音色明暗,以左手表現迴滑音、重顫音、小顫音及微分音下滑的豐富音韻。另外,在下半場中段安排潮州箏曲《思凡》(蘇巧箏演奏譜),此曲以三十八板、輕六調的潮樂旋律主題,發展為包含:序奏、主題、兩段變奏樂段、單催尾段及尾聲的樂曲,由此曲可窺見箏樂傳統中即興加花變奏的多樣性,及「勾托抹托」(快四點)指法烘托熱鬧氣氛的技巧性。她在獨奏會中極具巧思的安排風格各異的傳統樂曲,挑選經典版本用心詮釋,並在節目本中詳盡的介紹樂曲背景,令人讚賞,唯如能以鋼絃箏演奏這兩個箏派的曲目,將更能貼近傳統的音色及音韻。

下半場第一首安排由《西麓堂琴統》古琴譜改編給箏演奏的《神人暢》(邱霽改編,於2015年首演)。過去將琴曲移植或改編為箏演奏的例子不少,例如:《廣陵散》、《梅花三弄》(項斯華演奏譜),樊慰慈近年亦發表《流水》等多首改編曲,他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陳蕾士在1970年代把十一首琴曲移植到古箏上,他當時就十分喜歡其濃厚的韻味,故希望藉由古琴曲中大跳的音程、各種泛音和按音交替的多層次變化,豐富古箏演奏的表現力【2】。而林羽菲應是受到老師的影響,嘗試演奏古琴曲移植改編作品,她以精準的泛音、渾厚而沉穩的低音、鮮明的力度對比性,展現出此曲精緻又具張力性的音樂表情。

1960年代二十一絃尼龍纏絃箏的研發,揭開現代箏樂創作的新頁,1980年代更進入創作題材多元化時期,其中,作曲家王建民自1989年起陸續創作多首雅俗共賞的箏曲,受到箏樂人的喜愛,其突破調性的侷限、多聲織度的寫作,為箏樂增添不同的色彩和表現力【3】。他的代表作之一《蓮花謠》創作於1995年,曾被選作為2007年臺北國際民族音樂大賽古箏項目的指定曲,具有較高的技巧難度。林羽菲在演奏此曲時,能細膩的營造出曲境氛圍,雙聲部音響平衡且主次間相輔相成,更擅以綿密的搖指表現出歌唱性的優美旋律,具有相當完整的表現。

本場音樂會在中場休息前以及最後壓軸曲目,安排箏與鋼琴的現代創作箏曲,呈現不同的音響。本次特邀鋼琴家萬筱嵐共同合作,萬筱嵐過去曾擔任黃文玲、林意君、謝岱霖、陳錦惠⋯⋯等多位箏家的伴奏,對於箏與鋼琴的組合及曲目已相當嫻熟,演出當日與林羽菲有很好的默契,不僅能營造出樂曲磅礡的氣勢,亦能讓主奏無後顧之憂的發揮。上半場演奏的是陳哲在2013年創作的《蒼歌引》(長版)、壓軸的則是王丹紅於2012年創作的《如是》。《蒼歌引》在古箏定絃上以D調為主體,僅以少數幾個變化音輔助和聲豐富性,而《如是》則以兩組六聲音階,和低音區四聲及五聲音階組成,因此林羽菲特地將古箏拆換整組的琴絃,除了對辨識絃位音高有很大的幫助外,更重要的是合適的琴絃張力,使音色的圓潤飽滿度能夠大大的提升,可見她對藝術的堅持和追求。這兩首作品,有許多炫技的快速音群樂段、兩聲部及三聲部不同韻律的交織,以及頻繁的變化拍子,十分具挑戰性。相對於她在《蓮花謠》的優異表現,這兩首在演奏技巧的穩定度上仍有可再磨鍊之處。

臺灣箏樂展演活動頻繁,有箏樂團、獨奏、協奏等形式,有專業藝文類型追求藝術高度和深度,亦有為向大眾推廣箏樂性質的節目,各有其重要性和功能。林羽菲作為箏樂新秀,將獨奏會奠基於傳統並兼具現代的展示,從多面向用心的準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展演,並期待觀察她在未來的走向和令人驚豔的蛻變。

註釋

1、參見《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節目單,2020。

2、參見「香港古箏網」http://www.hkzhengart.com/stories/item/fan2018052501(2020年7月查詢瀏覽)。

3、參見葉娟礽〈傳統、流變與再生-從文化涵化視角論東亞當代箏樂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15。

《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

演出|林羽菲、特邀鋼琴家萬筱嵐
時間|2020/06/24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
以地方民間樂團發展,南投民族管絃樂團已經是有一定水準,若要挑剔,則必須再將整體實力提升。隨說專業演奏者也並非毫無失誤,但學生的經驗則更顯不足,雖然有許多專業老師們撐場,樂曲並無太大狀況,但回歸到學生獨奏,則不免有破綻。此外,室內音樂會使用擴音容易聲部失衡,在演奏聲響上尚須斟酌。
3月
21
2025
歌劇男高音泰特曼在整場音樂會中,運用其嘹亮的嗓音和深厚的美聲技巧,為台下觀眾精彩地展現了歌劇世界中,男高音的力與美。從這次來台的演出,可以預測在未來,他絕對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且令人期待的世界級男高音。
3月
21
2025
微光古樂集這次邀請了比利時無盡古樂團(Ensemble InAlto)來台共同演出,進行了一場台灣與比利時的古樂交流。這次的音樂會節目設計,微光古樂集秉持著一貫嚴謹、用心的水準,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俱足的古樂饗宴。
3月
17
2025
他深情柔軟的音色,利用半聲弱音的演唱技巧,漸進式地將情緒推進並深入角色之中,尤其是在長樂句的詮釋中顯得十分動人。這也讓我們見證到:一個成功且努力修練的聲樂家,能用運用其卓越的美聲技術,在舞台上戰勝疾病的侵襲與干擾。
3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