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為鑰,觀箏藝之流《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
8月
03
2020
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林羽菲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7次瀏覽
葉娟礽(表演藝術從業人員)

在臺北國家演奏廳辦獨奏會,是許多音樂人心中重要的里程碑。箏樂新秀林羽菲月初甫在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系展中擔任協奏曲獨奏,接連著舉辦本場音樂會,除了表現箏樂演奏技藝外,更用心策劃與考究曲目,她奠基於箏樂傳統底蘊,並期在當代作品中以不同詮釋展現出獨特的自我。

林羽菲自國中起進入音樂班接受科班專業教育近十年,期間多次參與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獲得佳績,在箏樂名師陳麗華、青年演奏家曹佐柔、謝岱霖等人的教導下,奠定良好的演奏基礎,大學期間則師從藝術學院院長樊慰慈,精進箏樂演奏技巧與學識。學院派的箏樂教育,著重傳統箏樂曲目的傳承,藉學習九大箏派傳人校訂指法的樂譜、閱聽演奏錄影音並向老師請益,考究傳統箏樂的音韻精髓。掌握箏樂傳統經典內涵,如同一把鑰匙,開啟認識箏樂藝術之門,學習歷程上才得以分辨箏樂的發展與流變,亦才能去蕪存菁進而開創新局。

這場音樂會安排了四首地方流派風格的箏曲、一首古琴曲改編,及三首1995年後創作的新曲【1】。從近年臺灣箏樂專題音樂會來看,本場傳統曲目的比重是較高的,吸引古典愛樂迷親臨現場;超越經典詮釋相對困難,卻是年輕箏樂演奏者必須經歷的挑戰,必須兼顧右手運指觸絃及左手作韻特色,細膩演奏詮釋出各樂派的風格,才能得到樂界專家學者肯定其資質及能力。她在上半場開場連續演奏河南箏派風格的《河南曲牌聯奏》(曹桂芬改編)、《蘇武思鄉》(曹東扶訂譜)、《幸福渠》(任清志曲),分別呈示河南鼓子曲(大調曲子)、板頭曲、牌子曲(小調曲子),在曲式結構上的差異;右手以剛健的觸絃力度、結合「游搖」技法變換音色明暗,以左手表現迴滑音、重顫音、小顫音及微分音下滑的豐富音韻。另外,在下半場中段安排潮州箏曲《思凡》(蘇巧箏演奏譜),此曲以三十八板、輕六調的潮樂旋律主題,發展為包含:序奏、主題、兩段變奏樂段、單催尾段及尾聲的樂曲,由此曲可窺見箏樂傳統中即興加花變奏的多樣性,及「勾托抹托」(快四點)指法烘托熱鬧氣氛的技巧性。她在獨奏會中極具巧思的安排風格各異的傳統樂曲,挑選經典版本用心詮釋,並在節目本中詳盡的介紹樂曲背景,令人讚賞,唯如能以鋼絃箏演奏這兩個箏派的曲目,將更能貼近傳統的音色及音韻。

下半場第一首安排由《西麓堂琴統》古琴譜改編給箏演奏的《神人暢》(邱霽改編,於2015年首演)。過去將琴曲移植或改編為箏演奏的例子不少,例如:《廣陵散》、《梅花三弄》(項斯華演奏譜),樊慰慈近年亦發表《流水》等多首改編曲,他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陳蕾士在1970年代把十一首琴曲移植到古箏上,他當時就十分喜歡其濃厚的韻味,故希望藉由古琴曲中大跳的音程、各種泛音和按音交替的多層次變化,豐富古箏演奏的表現力【2】。而林羽菲應是受到老師的影響,嘗試演奏古琴曲移植改編作品,她以精準的泛音、渾厚而沉穩的低音、鮮明的力度對比性,展現出此曲精緻又具張力性的音樂表情。

1960年代二十一絃尼龍纏絃箏的研發,揭開現代箏樂創作的新頁,1980年代更進入創作題材多元化時期,其中,作曲家王建民自1989年起陸續創作多首雅俗共賞的箏曲,受到箏樂人的喜愛,其突破調性的侷限、多聲織度的寫作,為箏樂增添不同的色彩和表現力【3】。他的代表作之一《蓮花謠》創作於1995年,曾被選作為2007年臺北國際民族音樂大賽古箏項目的指定曲,具有較高的技巧難度。林羽菲在演奏此曲時,能細膩的營造出曲境氛圍,雙聲部音響平衡且主次間相輔相成,更擅以綿密的搖指表現出歌唱性的優美旋律,具有相當完整的表現。

本場音樂會在中場休息前以及最後壓軸曲目,安排箏與鋼琴的現代創作箏曲,呈現不同的音響。本次特邀鋼琴家萬筱嵐共同合作,萬筱嵐過去曾擔任黃文玲、林意君、謝岱霖、陳錦惠⋯⋯等多位箏家的伴奏,對於箏與鋼琴的組合及曲目已相當嫻熟,演出當日與林羽菲有很好的默契,不僅能營造出樂曲磅礡的氣勢,亦能讓主奏無後顧之憂的發揮。上半場演奏的是陳哲在2013年創作的《蒼歌引》(長版)、壓軸的則是王丹紅於2012年創作的《如是》。《蒼歌引》在古箏定絃上以D調為主體,僅以少數幾個變化音輔助和聲豐富性,而《如是》則以兩組六聲音階,和低音區四聲及五聲音階組成,因此林羽菲特地將古箏拆換整組的琴絃,除了對辨識絃位音高有很大的幫助外,更重要的是合適的琴絃張力,使音色的圓潤飽滿度能夠大大的提升,可見她對藝術的堅持和追求。這兩首作品,有許多炫技的快速音群樂段、兩聲部及三聲部不同韻律的交織,以及頻繁的變化拍子,十分具挑戰性。相對於她在《蓮花謠》的優異表現,這兩首在演奏技巧的穩定度上仍有可再磨鍊之處。

臺灣箏樂展演活動頻繁,有箏樂團、獨奏、協奏等形式,有專業藝文類型追求藝術高度和深度,亦有為向大眾推廣箏樂性質的節目,各有其重要性和功能。林羽菲作為箏樂新秀,將獨奏會奠基於傳統並兼具現代的展示,從多面向用心的準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展演,並期待觀察她在未來的走向和令人驚豔的蛻變。

註釋

1、參見《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節目單,2020。

2、參見「香港古箏網」http://www.hkzhengart.com/stories/item/fan2018052501(2020年7月查詢瀏覽)。

3、參見葉娟礽〈傳統、流變與再生-從文化涵化視角論東亞當代箏樂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博士論文,2015。

《菲常女—林羽菲古箏獨奏會》

演出|林羽菲、特邀鋼琴家萬筱嵐
時間|2020/06/24 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