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樂的多元呈現《競箏/貳:箏樂演奏會》
1月
07
2015
競箏/貳(小巨人絲竹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3次瀏覽
夏鈺淳(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碩士生)

(去年)12月3日,由王蔚、樊慰慈、劉樂、宋心馨等箏樂家所主辦的「競箏2」,來自兩岸不同地區的演奏家,由不同表現手法與音樂詮釋表現出思想上差異性的衝擊,帶來聽眾聆聽曲目織體與聲響上的多元風格與想像的可能性。

演奏曲目包含浙江箏派經典名曲,由《月兒高》、《桂枝香》、《解三配》等組成,由王蔚、劉樂即興編配而成《月兒高》,以及描繪中國北方蒙古人利用海青追逐天鵝的情景《海青拿鶴》;創作或改編則有陳哲創作《蒼歌引》以「小三度+大二度」為基本音樂素材,力求根植中國傳統音樂語言,曲體則採用中國傳統特有的段落性展開的基本架構;劉樂以運用流行音樂和聲編配的《戀春風》、以及京劇音樂素材為動機發展的《今夕》,希望透過熟悉的旋律來傳遞當代人忽略生活樸素與細微的美好,喚起聽者對生活、往昔、未來的思考與感悟;趙登山《鐵馬吟》以「山峰悄上白玉階,古墻探出菩提葉,蓮花座前香火幽,鐵馬輕聲喚明月」為意所作;樊慰慈《眼神》以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調式和節奏為素材,並搭配七聲弦制箏以豐富音值特色,表現力則集中在音樂層次及節拍變化的掌握,《阿拉貝斯克》以中東音樂情調為動機,並利用阿拉伯音階來豐富全曲音樂色彩,《瀟湘水雲》則根植明代《神秘琴譜》古琴曲改編,並採取富有古琴音色的吟揉、泛音、大跳音程等音色變化體現箏樂表現力;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新秀王劉鈺涵創作箏二重奏《影》。

由曲目亦可看出箏樂藝術在當代呈現出多元並茂的現象,作曲家與演奏者因專業背景與歷程,呈現出對樂曲不同的思維與詮釋,劉樂與宋心馨身上所看到,除透過純熟的演奏技巧,代表來自當代新生代作曲家與演奏家的能量以及對於自身文化的堅持與追尋,演奏風格與詮釋多以傳統與民族音樂為基調,以音樂自身的音色、張力、織體來詮釋某種心境與意象,並表現其所引以為傲的民族情操與獨具個人色彩的特色。而從樊慰慈作品看出另一視角,作品以西班牙調式以及中東音樂作為調性色彩,揮別固有傳統調性的規範,從《眼神》、《瀟湘水雲》傳達出作曲家企圖開發箏樂音色的潛能,並締造聽覺上新的聲響與特質,音樂的織體與結構,蘊含創新與實驗精神,體現台灣現代音樂作品的特質之一即主要體現外在輪廓如何被編織,不著墨於抒發情操,而是反動傳統又根於傳統的內涵精神所在,對於當代箏樂更多革新的面貌,其中蘊含更深層的哲思與自我反思。

當代創作箏曲在音值、音域、音色都有所變革,在此場音樂中,包括濃厚民族音樂樂色彩外,音樂的新素材、內容與形式,湧現非調的、即興的、實驗的、多元的、多元文化的理念,反映當代社會自主意識形態的提升以及多元文化的環境氛圍,並透過交流與衝撞過程,重新反映自身文化的影像與本質的體現。

《競箏/貳:箏樂演奏會》

演出|箏藝之研、小巨人絲竹樂團
時間|2014/12/0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