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點 梁家綺 面對土地或者其他:一場場反覆再反覆的告別式──從《拆除中:了後liáu-āu》到《後寮現地創作計畫_發表與導覽》 參與《後寮現地》的經驗,使我連結起一年餘前在台南經歷的另一個藝術創作行動《拆除中:了後liáu-āu》,也是以導覽為形式,在城市即將進行變更的區域進行大規模的遊走⋯⋯。本文以此二作並置書寫,意不在鉅細靡遺地描述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與行動,而是因二者在面對相類似的議題⋯⋯(梁家綺)
深度觀點 蔡孟凱 演員劇場的下一步?──從《樓蘭女》和《崔氏》談起 那又該如何讓這些以演員個人演繹為觀看核心的當代作品,找到傳承的方法或模式?當然,如同魏海敏與黃宇琳各自代表了不同世代京劇旦角的訓練環境與舞台歷程,新世代的傑出戲曲演員,將來也勢必將會創造出屬於他們的經典作品與舞台典範,只是做為觀眾,若前述這些優秀的資深演員所創造的當代劇目終會在演員封箱之時掃進歷史的舊頁,不留一點聲響,也未免太過哀傷。(蔡孟凱)
深度觀點 鍾喬 內在於迫害意識的反叛——怎麼看《寺山修司來訪/狂人教育》的後設性 「後設」情境的創作,拉出平行時空的結構,意圖鮮明,並藉此,將作者以一個腳色身分拉到觀眾面前。⋯⋯,導演維繫一貫風格,在詩的歧異性與戲劇的構造面間交錯開展,表現出闖入的寺山修司與當代亞洲戲劇前衛思潮的寺山修司間,如何度量人在意識、潛意識與超意識的衝撞。(鍾喬)
其他 不和諧開講 2019TT不和諧開講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音樂場 側記 講座雖有定題,但題目中未及涵蓋的「音樂」仍是值得持續關注⋯⋯「音樂」不只分中西方、不只有古典或民族音樂,劇場中的音樂設計也是音樂,還有現在許多解構音樂性、前衛的音樂藝術,都在擴充著音樂領域,因此將來勢必有更多談論音樂的方法,而樂評能怎麼寫,也會因此轉變。這一場座談,先邀請大家一同回到初學者身份,透過四位講者的音樂歷程、樂評書寫、編輯經驗對談中,展開探索樂評的探討開端。(評論台編輯)
其他 不和諧開講 2019TT不和諧開講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圓桌共談側記 把虛幻化化作白話,是以下幾個尖銳但關鍵的提問:評論書寫對象是誰?多少評論對象被忽略,原因為是什麼?評論是否有可能對市場端產生影響?再來,是評論人的書寫能力如何?知識背景又怎麼支撐?上述的提問再再提醒,評論不只會是劇場史、藝術史的一部分,同時具有傳播功能,且在社會史上佔有一角。從這裡便生出了今日幾個看似艱澀,實際上與從業者息息相關的座談題目。
其他 不和諧開講 2019TT不和諧開講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三講側記 2019「不和諧開講」邁入連續第三週。表演藝術評論台站長紀慧玲開場,表示淒風苦雨、外頭有歌唱大賽的夜晚,講座內容考驗同時參與者體力與腦力。今夜上下半場題目分別具聚焦與發散性質,前者由徐瑋瑩主講、蘇威嘉回應「舞評論/述之自由與不自由——以驫舞劇場《自由步》舞評為例」;後者為由傅裕惠主講、周慧玲回應「評論的歷史性/在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