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到身體的多重交織《沒口》
6月
16
2025
沒口(世紀當代舞團提供/攝影林勝發)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8次瀏覽

文 鄭宜芳(2021年度專案評論人)

世紀當代舞團在創團二十五週年之際,以空間為基點,推出全新的支持年輕舞蹈藝術工作者創作的平台計畫:脊地艸台,一個位於師大商圈狹窄巷弄間的小小空間,鼓勵年輕創作者進行實驗的空間。此次開台祭,以微型展加上舞蹈演出的方式舉辦。踏入脊地艸台的第一個印象是,真的是很小很貼近的空間。牆面掛滿白色塑膠布,扣除出入口的牆面,其餘三面牆上不間斷地投影著賴有豐去年駐村時所拍攝的地景影像,也是整個空間光線的來源。

開演前燈光漸暗,影像漸收,賴有豐在黑暗現身。背對觀眾,以全身性激烈狂暴的動作向四周漫延,對空間做擴張性的探索,猶如湍急的河水遇到阻攔時激起抗衡的水波,搭配河水流動、河邊石頭的景像與電子聲響。在一連串激烈的動作後,身體立即落地趴於地板,彷如在聆聽河水的聲音、感受土地給予的回應或者土地的歷史般。隨著燈光的轉換,影像流動的速度加快,藍天白雲、河水植物的景觀快速變化,舞者動作語彙時而如候鳥般盤旋,時而如石頭般接受河水的沖擊並給予抵抗。於此同時,舞者拍擊身體或地板的聲音、聲響中鳥鳴的聲音、與電子聲響互相交織碰撞,形成一種多重敘事的疊合。

舞作中段強烈的光影將赤裸上半身的舞者幾乎包裹住,影像在舞者的身體、牆面、地板流淌不息,身體動作主要以高舉雙手或張開雙臂和緩擺動的姿勢為主,身體的影子時而在牆上晃動,時而沒入影像之中。身體與影像在光線的顏色變換與電子聲響營造出的聲音景觀中,猶如記憶的窗口,召喚觀者感官知覺,如山的景象、如海的廣闊,不斷響起的機械聲響卻又不時地提醒著觀者,在那藍天白雲、流水潺潺的美麗風景背後,尚有著關於土地開發的爭議,關於原民傳統領域的劃設與保護。最後,舞者緩緩地以低姿態的動作漸漸地沒入連結地下室的入口,猶如沉入地底的伏流河,亦回應了舞作的名稱,也是創作的出發點:沒口。

沒口是一種地理現象,指河流沒有直接的河口與海洋相連,而是因為地質或堆積的因素沉入地下,最典型的範例正是臺東知本溼地,亦是賴有豐去年駐村所在地。舞作《沒口》取材此地理現象的意像,除了在身體動作語彙與影像素材上回應知本溼地的形貌之外,被封閉的河水形成溼地時與繁衍的植物所形成的多重交織生態系統,在此處亦被賴有豐借鏡來回溯自己至今的藝術學習歷程。反思何謂自己的文化,自己所處的位置,是身為創作者皆需要認真思索的課題,無分是原民亦或是其他族群。與不同於自己過往習以為常的文化接觸,則是最能觸動自身反思慣性的力量,如身體動作語彙在模擬溼地形貌上,亦顯現過往身體訓練的痕跡,如武功等。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比較覺得能夠再多去思考的是,是否可能讓聲音形成一條擁有獨立敘事的聲音景觀,讓視覺與聽覺的敘事交織形成更為立體、豐厚的多重疊合。

脊地艸台舞蹈跨界原創平台系列《沒口》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25/05/11 19:00
地點|脊地艸台(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68巷9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