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的都是真實的嗎?《看不見的地方》
8月
28
2018
看不見的地方 鹿港紀錄劇場工作坊(盜火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9次瀏覽
陳麗君(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在學生)

彰化的「臺灣新劇藝術節」《看不見的地方》由德國劇場大師克莉絲汀娜.溫芬巴賀(Christine Umpfenbach)指導,及戲劇構作陳佾均,帶領「鹿港紀錄劇場工作坊」十一位學員走訪鹿港,挖掘曾經存在的記憶,透過紀錄劇場的方式展演。

22日的晚間鹿港龍山寺前微雨,而人潮卻不滅。《看不見的地方》攜著觀眾走訪鹿港的巷弄,沿著小路走即是杉行街,〈不見了。〉呈現方式透過觀眾蒙眼行走至茉莉環境人文教育中心的過程,眼前黑暗的畫面、閉眼傾聽空氣中的流動聲音,細膩的感官體驗帶出了一段修復老房子的故事。〈鹿港斜陽在哪裡?〉藏在巷弄間的書店,一段巧遇的故事,說書人站在書店前把過去的鹿港「話」出來。〈瞥見,有故事的她〉躲在巷弄間的香包店,手巧的阿嬤藏著多少祕密。

劇場大師克莉絲汀娜.溫芬巴賀曾說:「劇場除了是創作者的平台,也應當要能提供社會服務功能,和大眾對話交流。」鹿港紀錄劇場工作坊的學員透過實地的田野調查發想創意,反思藝術如何介入生活及與當地對話。紀錄劇場的形式有很多種,重演歷史情境、呈現自身家族史、文件及檔案資料再現、意識介入等等,演員透過自身與素人演員(生活專家)的互動中反思「真實,如何被建構?」諸多思辨。

走訪杉行街之後,觀眾沿著九曲巷徒步至中山路7-11進行一場祕密抗爭,〈進行一場祕密抗爭〉重演了三十年前在鹿港中山路上的反杜邦事件,在九曲巷時演員不斷地釋放緊張、嚴肅、秘密的氛圍,觀眾加緊腳步行至中山路路口時高舉寫著「怨」字的紙牌。「2018年,我們是否擁有堅持理念的毅力與勇氣?」〈進行一場祕密抗爭〉帶給觀眾的是平日不會擁有的震撼,而它卻是三十年前真實存在的事情。

鹿港有著別於一般大城市的風情,孩童充滿童真、耆老飽藏故事與記憶,紀錄劇場深入地方與當地互動,作品如〈鹿港之聲〉在鶴棲別宿模擬一場電台秀,用台語訪問1923年出生的鹿港耆老林大專,進行歷史對話,又〈消失的地圖〉重新描摹現今已漸漸消失的普渡歌、〈消失的戲班〉演繹了一條歌仔戲發展史。

而〈無形存在〉演員欲呈現當時先民渡海來台的精神,觀眾聽著流水聲在摸乳巷裡前行,擁擠的巷道不能回頭,亦反映了媽祖精神。最終〈看,不見〉以現今鹿港交織記憶中的鹿港相互對照。

九個片段呈現,觀眾把夜色踩滿,兩個小時的足跡走訪了鹿港「不存在的地方」而帶出了反思:真實如何被建構?紀錄劇場有別於一般演出形式,《看不見的地方》更像是一個暗夜中的馬戲班,循著軌跡在每個小角落發著光。與在地對話、看見真實背後的真實,藝術如何介入在地是紀錄劇場的核心。

《看不見的地方》

演出|盜火劇團 鹿港紀錄劇場工作坊
時間|2018/08/22 19:30
地點|鹿港龍山寺前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