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哭又笑又暖的青春共感《青春絮語》
12月
05
2018
青春絮語(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1次瀏覽
黃千凌(科技業行銷人員)

由玉米雞青少年劇團演出的《青春絮語》(以下簡稱《青》),發想自羅蘭巴特文學名著《戀人絮語》,由一群平均20歲不到的演員,詮釋關於愛的體悟與記憶。儘管技法有待琢磨:有些肢體還放不太開、有些台詞出口時怯怯、有些對手戲還不怎麼流暢,但可貴的是劇中以豐富多變的表演語彙和比喻,讓業餘表演者能恰如其分地掌握角色,舒適展現自己,不僅完全跳脫一般年輕團隊容易出現的無病呻吟,更創造出一種清新、充滿愛戀疼惜的語法,來展現戀人的臆想。

《青》劇延續文本的內容(愛戀)以及結構(碎散集結的絮語),包含九個場景:他/她來了、我醉了、等待、相思、嫉妒、戀人的愚蠢、我瘋了、我在愛裡遊蕩、我愛你。每個場景如同一段小品的主題表演,不只述說戀人的關係,更多時候是戀人自己內心的對話。青少年演出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在演員人生經驗有限情況下,讓觀眾順利跨越成見 (如「年輕人哪懂愛」這樣的成見) ,而對劇中情境感到心有戚戚。或許你也有過看少男少女超齡演出,心裡彆扭不忍直視的觀劇經驗,在這點上,《青》劇採取一種聰明的策略:運用充滿爆發力的身體語言,來取代煽情虛幻的台詞對話,展現真實的青春。實驗劇場內,身穿高中運動制服、小白鞋的孩子們,將肢體嘶吼、汗水狂奔、怒語咆哮,用力投向名為渴望的焦點,詮釋愛戀中鮮跳的喜、悲、痛、歡,直接地與觀眾對話。幾位主要演員各具魅力,有歌聲甜美如偶像歌手的、喜劇節奏強的、罵人如連珠炮十分自然的,縱有表現不完美處,也都真摯誠懇。身為台下觀眾,感受熱切滿溢之際,也跟著又哭又笑又暖,這就是好的創作所引發的共感。

此外,以肢體、舞蹈、通俗音樂,交織斑斕多姿的比喻來詮釋愛情,是本劇的另一特點。每個場景開頭,都由一位演員高舉寫著標題的小黑板繞場一周,拳擊賽鈴聲響起後,劇情展開。這手法貫串全劇,比擬戀人身陷角力賽,將遭受到愛情裡各種可預期及不可預期的力量襲擊。第一幕「他/她來了」,少男用誇張的動作,把隱形的保齡球甩向一群少女,霎時戀人們意亂情迷、轟然倒地,令人莞爾。「等待」則藉由上下課的反複規律與體育課的運球聲響,比喻日常的時間流動與雞毛蒜皮小事,卻在戀人心中激起雲霄飛車般上下震盪、異常難捱的猜疑。「我在愛裡遊蕩」則呈現兩男兩女共舞後交換舞伴,其他演員陸續加入並圍成一圓,依序更換舞伴,不斷循環,如同薛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的劇本《輪舞》(La Ronde),然而每次的共舞起初看似纏綿熱烈,但最後總無法忍受對方的索然無味而互甩巴掌後分開。最後一景最重要的台詞是「我愛你」,主角緩慢地說、快速地說、喃喃自語地說、大膽宣告地說,每說一次,散佈在劇場各角落的演員們就複誦一次,呈現的意念是:只要願意說出這三個字,終將會得到回應。

生命之流無可抵擋,回望偶然瞥見的青春時光,似乎演繹歲月逝去的哀傷,然而在此同時,它也提醒我們:曾經的怯懦、可笑、勇敢、瘋狂,在此刻已然轉化成力量。《青春絮語》就是這樣把青春定格在劇場內,因而成功讓人笑出聲、哭出淚來。

《青春絮語》

演出|玉米雞青少年劇團
時間|2018/10/28 14:00
地點|新竹縣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青春絮語》之後,非常希望不論是身體的、意識的、存在感等等的青春話語,都能坦然地裝扮出全新的動能和風貌,創造出一個清新的劇場意像和風景。(郭孟寬)
12月
19
2019
加冕禮成,除了至上的冠冕,馬克白又以垂落的破鑼為假面,不露真容地竊佔所有明日。但白大鉉告訴我們不必絕望——表演雖一度弄假成真,但舞台與演出早已設下時限,冠冕由塑膠所製、銅鑼既不能重圓,權力者當然不能永恆在位。
11月
19
202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