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所組成的鋼琴三重奏,並非走「三人相加再除以三」的中庸路線,而是三位實力、風采平均的音樂家,把各自的油門踩到底,再從中取得平衡的合奏組合。(徐韻豐)
三人所組成的鋼琴三重奏,並非走「三人相加再除以三」的中庸路線,而是三位實力、風采平均的音樂家,把各自的油門踩到底,再從中取得平衡的合奏組合。(徐韻豐)
一場音樂會可能遍佈失誤,但若能看見台上樂手對指揮的信賴報以賣力演奏,並讓音樂會現場成為眾人屏氣凝神的場域,則是當代瞬息萬變的都會生活下,最好的感官體驗。就算僅有短暫一刻。(徐韻豐)
聆聽的當下,心中不禁產生了疑問:當演奏本曲的改編版本時,獨奏是應追求扮演好自己鋼琴家的角色?或是需要用一雙能擬真小提琴家的雙手來演奏?(徐韻豐)
除了幾處豎琴與大小提琴獨奏的片段較讓人耳目一新外,樂章之間的雷同處皆略過高。聽完本組曲,感覺比較像是五首同一風格的寫作同時並列,而非一曲森羅萬象卻又萬象歸一的組曲。(徐韻豐)
劇終的三重唱片段,廖國敏讓三個聲部清晰地相互拉扯,在台北中山堂這個相對較小的場地,藉著蘇菲與元帥夫人所唱出的高音,不但音樂開了花,後續的樂團尾奏也如巨浪緊接滾滾而來。
本文評論對象為國內音樂系學生交響樂團與一線音樂家的合作演出,其評論立基已與平時其他國內職業樂團相近,整體表現而言,一個學期的課堂成果發表,早已絲毫不遜色於國內的幾個職業樂團,甚至還去除了許多職業樂團對演奏的倦怠感。(徐韻豐)
相較於上回的《幻想交響曲》,筆者認為NSO本次的演奏並未達到上回立定的高標準:自第一樂章起,聲部之間的傳遞便略顯凌亂,弦樂的撥奏,時常無法完整地搭上木管獨奏,馬寇爾也未能在當中達到理想的調和⋯⋯(徐韻豐)
下半場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是本樂季筆者聆聽NSO,認為是表現至今最完整的一曲,整體而言樂團與指揮之間的默契障礙算是完全克服,樂團回應指揮拍點的時間(Timimg)也逐漸拿捏地恰到好處,聽眾也才能真正開始認識馬寇爾的音樂。(徐韻豐)
這個製作集結主修作曲、演奏、數位媒創作、軟體編程寫作等師生,一起於舞台上跨界,⋯⋯,筆者認為此類節目尤其需要一位總導演,替所有藝術類別間的拉扯把關,使跨領域藝術就算交錯呈現,彼此仍可產生的均勻的化學作用⋯⋯(徐韻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