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亦凡人《濟公戰女媧》
6月
25
2025
濟公戰女媧(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88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神仙戲活躍在歌仔戲外台民戲舞台,是日戲常見的其中一種劇碼類型。這齣《濟公戰女媧》被安排在艋舺金義殿紫微大帝慶典三日演期尾聲,戲文收場符合戲曲大圓滿概念,帶有透過劇碼祝福請戲主家的意味。雖然劇名隱約帶有神仙鬥法盡顯威能的奇幻浮想;這齣戲的趣味反而是完全立足凡人觀點,劇中的神仙角色格外人性化,貼近大眾。

內容描述濟公(許素容飾)占斷林正義(許素雲飾)得魁星高照,科考將取狀元;而李金龍(王秋冠飾)向家族立廟供奉的女媧娘娘(陳素華飾)祈願中舉,稱名落孫山將毀爐拆廟。女媧施法轉向魁星(江素蘭飾)到李金龍側,濟公見狀,催法復原魁星;李金龍依命落榜。女媧至靈隱寺找濟公尋仇,觀世音菩薩出面調停。

濟公戰女媧(蔡佩伶提供)

戲碼核心是民間信仰中的宗教經驗,人們期待超越困境,試圖向更高的力量祈求護持。戲裡使用科考表現人和神明之間的互動關係。仙界與人間本是相對,一虛一實。奇妙的是神明置身世俗:濟公禪師在靈隱寺為信眾卜算運程吉凶;女媧娘娘見信眾祭祀未祈願,施法引魂確認所求。人神距離親密,如同鄰里長輩。另一方面,神明也有生存危機,和人間相同。例如:女媧娘娘受到信眾以拆廟作脅,祂平和說理不見效,為安身被迫逆天;仍避不過失廟劫難。最終女媧與濟公的神際紛爭,交由第三方公證人觀世音菩薩斡旋。戲裡的神明雖有法術神通,可見脈絡更深遠;然而仙界與塵世仍有隱藏的距離,祂們仰賴信眾禮敬,生存機制在香火供奉、造金像建廟宇,藉著大眾的信仰而真正涉足人世間。

王秋冠飾演的李金龍,是這齣戲的關鍵角色。正因為李金龍向女媧祈願中舉,才引發濟公與女媧鬥法前因。李金龍一角採花(tshái-hue)應工,著白地金龍團紋藍鑲邊箭衣,左持白槍,右持蔚藍馬鞭而出;唱曲【北管十二丈】,曲調間奏左右開弓,一手轉馬鞭一手槍花,氣定神閒而俐落,至尾句一系連綿音仍字韻飽滿;刻劃出身優渥且擅武的富家公子形象。唱曲和做表一張一弛,透過表演節奏的調控表現角色特質。以李金龍為例,他的狂與願,勾出了神人之間隱藏的虛實應對關係。王秋冠抓住李金龍的傲性,口白加入上揚鼻音,對戲無意間流露結眉(kat-bâi)神態。而飾演女媧娘娘的陳素華,在戲裡一趕二,另一角色是少見的生行反串演出。她先帶山寨主一角,一席紅箭衣搭配穩健拳套定場,四唸白壓低嗓音,呈現類武生的英氣形象;後轉女媧娘娘,執雲帚隨嗩吶吹牌托舉圈旋,足下蓮步款款,符號化的飄逸身姿確如神女。

《濟公戰女媧》藉人神之別探問處世之道。道教追求真人境界。所謂修道,似乎就走向去外邪、斷妄心的路上;或許可以類比到自我提升。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無腳本活戲戲場滾出實在功底,點滴都是漫長演藝生涯累積而來的「藝」。

《濟公戰女媧》

演出|欣櫻鳳歌劇團
時間|2025/05/15 15:00
地點|艋舺金義殿(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100巷25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