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亦凡人《濟公戰女媧》
6月
25
2025
濟公戰女媧(蔡佩伶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68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神仙戲活躍在歌仔戲外台民戲舞台,是日戲常見的其中一種劇碼類型。這齣《濟公戰女媧》被安排在艋舺金義殿紫微大帝慶典三日演期尾聲,戲文收場符合戲曲大圓滿概念,帶有透過劇碼祝福請戲主家的意味。雖然劇名隱約帶有神仙鬥法盡顯威能的奇幻浮想;這齣戲的趣味反而是完全立足凡人觀點,劇中的神仙角色格外人性化,貼近大眾。

內容描述濟公(許素容飾)占斷林正義(許素雲飾)得魁星高照,科考將取狀元;而李金龍(王秋冠飾)向家族立廟供奉的女媧娘娘(陳素華飾)祈願中舉,稱名落孫山將毀爐拆廟。女媧施法轉向魁星(江素蘭飾)到李金龍側,濟公見狀,催法復原魁星;李金龍依命落榜。女媧至靈隱寺找濟公尋仇,觀世音菩薩出面調停。

濟公戰女媧(蔡佩伶提供)

戲碼核心是民間信仰中的宗教經驗,人們期待超越困境,試圖向更高的力量祈求護持。戲裡使用科考表現人和神明之間的互動關係。仙界與人間本是相對,一虛一實。奇妙的是神明置身世俗:濟公禪師在靈隱寺為信眾卜算運程吉凶;女媧娘娘見信眾祭祀未祈願,施法引魂確認所求。人神距離親密,如同鄰里長輩。另一方面,神明也有生存危機,和人間相同。例如:女媧娘娘受到信眾以拆廟作脅,祂平和說理不見效,為安身被迫逆天;仍避不過失廟劫難。最終女媧與濟公的神際紛爭,交由第三方公證人觀世音菩薩斡旋。戲裡的神明雖有法術神通,可見脈絡更深遠;然而仙界與塵世仍有隱藏的距離,祂們仰賴信眾禮敬,生存機制在香火供奉、造金像建廟宇,藉著大眾的信仰而真正涉足人世間。

王秋冠飾演的李金龍,是這齣戲的關鍵角色。正因為李金龍向女媧祈願中舉,才引發濟公與女媧鬥法前因。李金龍一角採花(tshái-hue)應工,著白地金龍團紋藍鑲邊箭衣,左持白槍,右持蔚藍馬鞭而出;唱曲【北管十二丈】,曲調間奏左右開弓,一手轉馬鞭一手槍花,氣定神閒而俐落,至尾句一系連綿音仍字韻飽滿;刻劃出身優渥且擅武的富家公子形象。唱曲和做表一張一弛,透過表演節奏的調控表現角色特質。以李金龍為例,他的狂與願,勾出了神人之間隱藏的虛實應對關係。王秋冠抓住李金龍的傲性,口白加入上揚鼻音,對戲無意間流露結眉(kat-bâi)神態。而飾演女媧娘娘的陳素華,在戲裡一趕二,另一角色是少見的生行反串演出。她先帶山寨主一角,一席紅箭衣搭配穩健拳套定場,四唸白壓低嗓音,呈現類武生的英氣形象;後轉女媧娘娘,執雲帚隨嗩吶吹牌托舉圈旋,足下蓮步款款,符號化的飄逸身姿確如神女。

《濟公戰女媧》藉人神之別探問處世之道。道教追求真人境界。所謂修道,似乎就走向去外邪、斷妄心的路上;或許可以類比到自我提升。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無腳本活戲戲場滾出實在功底,點滴都是漫長演藝生涯累積而來的「藝」。

《濟公戰女媧》

演出|欣櫻鳳歌劇團
時間|2025/05/15 15:00
地點|艋舺金義殿(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二段100巷25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