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現代舞還是傳統樂舞,排灣或非排灣,如此疑惑或許一直常存於觀眾觀賞過程。正是這個「張力」,讓文化碰觸的真實難度在觀眾眼前展開,也讓舞作自我充盈。歷經多重殖民的原民文化,很難標榜純淨與原真,觀者欲辨識的「他者」,對原民而言早已疊合多重鏡像。《去排灣》展演於部落內外,對比傳統樂舞,《去排灣》不僅打開劇場空間、打開觀眾,更是打開身體。(紀慧玲)
然而,現代舞還是傳統樂舞,排灣或非排灣,如此疑惑或許一直常存於觀眾觀賞過程。正是這個「張力」,讓文化碰觸的真實難度在觀眾眼前展開,也讓舞作自我充盈。歷經多重殖民的原民文化,很難標榜純淨與原真,觀者欲辨識的「他者」,對原民而言早已疊合多重鏡像。《去排灣》展演於部落內外,對比傳統樂舞,《去排灣》不僅打開劇場空間、打開觀眾,更是打開身體。(紀慧玲)
但《有關當局》不只是連連看的敘事遊戲,他勾勒了一幅世界圖像,台、中、港、澳、英的地緣與血緣,還有源起十九世紀的帝國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到二十世紀後段新自由主義興起,迄於今的全球化資本與商品流動現象。這個「宏大」的敘事觀,用七個「小人物」各自命運與角色帶出,服膺導演說的,如今的世界已很難讓人「置身事外」,有可能某人某事在某地發生,卻造成此地此人某些事的重大災難或轉變……(紀慧玲)
戲劇工作坊的引入絕不是只是成發式的「表演」她們的故事而已,如何將這幕「民眾劇場」外部化於社會更大的認知,內部化於感訓場所對身體唯一禁錮的規訓思維,大概是戲劇工作坊進入新竹、彰化兩地青少年監獄仍待開啟的繼續動力。(紀慧玲)
不同於大多數劇場作品的售票困境,《自由新鎮1.5》開賣後,五千張票券秒殺。演出當天據說有紛絲在早上八點就到了演出場地等候晚上七點半才開演的演出,演出後,就算微雨,也沒有消解任何周邊商品的吸引力。這樣比擬演唱會熱潮生態,可能是劇場創作者魂牽夢縈想實現的未來景象⋯⋯究竟是怎麼樣的背景,成就了這幅景象呢?這集,邀請評論人王威智來聊聊他眼中的《自由新鎮1.5》⋯⋯
但仍要說,兩人絕對可以撐得起《這一夜》的語言與表演含量,包括人物造型與心理刻畫,都更接近相聲表演家質性。新造的舞台與服裝造型,也更勝當年首演。舞台上邀請部分觀眾上台充當餐廳賓客,即席互動也增加了場面趣味。這一場語言的表演,魅力充滿,唯一空缺的,是偶而想起,從民國七十八年迄今,這三十餘年的光陰,我們缺了什麼嗎?如果是2020年的這一夜,有新的「政治與藝術如此接近」嗎?(紀慧玲)
2011年由何曉玫、盧健英共同策畫的「鈕扣計畫」已邁入第十年,英文名New Choreographer雖然指向編舞(家),但更大意義是讓台灣觀眾看見、認識很多旅外打拚的優秀舞者⋯⋯過去多年,「鈕扣」召回舞者單打獨鬥上場,2015年開始邀請夥伴同行,今年更大變革是,讓旅外舞者與台灣舞者共同演出。(紀慧玲)
十集的電視劇集,濃縮成180分鐘的劇場版本,還加入全體觀眾一起App投票的安排,劇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集《我們與惡的距離》Key Words 有:改編、影視、劇場、真假民主、導演風格、論壇劇場⋯⋯其他的,我們邊聊邊找。
臺中歌劇院2020年駐館藝術家包大山,以自己即將出版的繪本作品與劇場導演洪健藏、劇場演員黃凱臨合作,改編成為在小劇場上演的《Run》。作品長度一小時的《Run》利用簡單卻變化性高的舞台裝置,營造既真又幻的劇場感,聽聽看完演出的評論人羅倩,以及陳昱君一起聊聊。同時,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紀慧玲,分頭去看了盜火劇團在員林演藝廳的駐館計畫第三彈《銀色異夢》。盜火劇團與在地的年長者以「夢」為主題,又呈現了怎麼樣的作品?
「線上推理 X 實境體驗 X 現場演出」,在演出之前,甚至買票之後,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只知道「限定時間請至線上專屬網站完成解謎,就可收到當日演出地點」。這個神秘的演出,就是黑眼睛跨劇團在今年2020終於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揚帆》,這個據說在五年前就完成的劇本,排除了疫情的限制,將演出場地搬到戶外;經由一份「古文件」引起觀眾的好奇,在演出當日開著遊覽車,把觀眾們一起載到了基隆和平島,和故事中的「角色」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