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我們又回到失明的歷史當下《你說的我不相信》
7月
09
2025
你說的我不相信(烏犬劇場提供/攝影何曰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被濃霧深淵包圍的小島崗哨,你在這裡聽過無數鬼故事,有死去的鬼,也有活著的鬼,偷偷摸上岸取人命,於是你揮舞法劍為自己畫出結界。這時海面微光亮起,隱約人影閃現,似是求救,又怕是威脅。此刻,你會怎麼做?

又或者,跟著海波載浮載沉的滯悶船艙,你在這裡聽過太多有去無回的悲慘故事,逃離戰亂家鄉,只得把命運交給洋流海浪——包括你身體裡面正在孕育的另一條命。長途航行讓船客身心俱疲,顯然再也撐不了多久。這時岸上旗幟在霧中越隱若現,看似自由世界的小小灘頭,卻以驅離聲顯明敵意。此刻,你又會怎麼做?

誰想的到烏犬劇場以金門「三七事件」為題材的作品《你說的我不相信》,會如此吻合當前政治/社會現況。隨著來自鄰國的戰爭威脅日漸高漲,我們這曾經歲月靜好的小島國,如今再次興起一波由恐懼與生存本能驅動的敵我分界。以一齣戲動輒半年一年的製作期來說,或許純屬巧合(連首演都在世界難民日);但不可否認,這一切生存張力早已有跡可循。

作為某種生命共同體的我們,一邊對遠方島嶼遭遇強權勢力奪取表示憂心,卻又害怕伸出援手支持的移民/難民,會不會竟是侵略者的另一種詭計;全球疫情短暫激起將外來者等同傳染病的疑慮;直到最近(不過就這幾個禮拜之內的事),戰爭局勢升溫,任何形跡可疑、說著他鄉口音的人們,都讓旁人變得多疑。對於未知的生存恐懼,既是理所當然,卻也生出另一種恐懼——對於這種恐懼會引領我們去那裡的恐懼。

《你說的我不相信》劇中重現的三七事件,便是此種恐懼最貼切的表現。三七事件發生於1987年,又稱烈嶼屠殺或東崗慘案,為戒嚴時期一艘越南難民船駛向金門請求庇護,被驅離後又因機件故障迷航入灣,卻遭金門駐軍射殺的慘劇。駐軍面對手無寸鐵的難民(其中有孕婦、有老少),甚至又補了幾槍致人於死,事後就地掩埋未曾上報,足證明這是一場屠殺而非誤殺。此外,此事件相隔數十年,才由監察院重啟調查,並於2020年發布報告,並揭露更多類似案例,成為轉型正義不得不面對的歷史傷痕。

《你說的我不相信》為烏犬劇團繼2024年《神去不了的世界》之後推出的戰爭系列二部曲。若將更早之前探討青少年毒品問題的《麻嗨猴》納入討論,可說這些年都在處理戰爭相關的創傷與療癒——無論是捲入殖民帝國征服戰爭的部落島民,或是當代社會面對龐大組織網絡的毒品戰爭。此次作品聚焦因戰爭出走的難民,更因交戰狀態而喪命。

然而,這幾齣同由王少君編劇、彭子玲導演的作品,並不具體重現歷史或事件本身,而以演員進出角色的「扮演」特質,強調某種對於事件的重新回望與詮釋。此外,相較前兩齣戲從角色開展錯綜複雜的事件脈絡,此次《你說的我不相信》顯然刻意單純處理。除了開場兩位女演員以數艘紅色小船,簡單闡述越戰結束的時代背景與難民處境,大部分場景皆發生在命定的那一刻——或說,關於那一刻不斷重現的記憶。

你說的我不相信(烏犬劇場提供/攝影何曰昌)

延續烏犬劇場戰爭系列作品,總以關鍵物件點題。《你說的我不相信》舞台除了紅色小船,還有檔案文件,像是回溯歷史的調查真相,也是失去用處的身分證明,以及編織串起的衣物,是牽扯的人命。並以「母親為腹中胎兒編織」的家庭意象,讓為人父、為人夫的哨兵,與求救的難民孕婦產生情感連結(更準確來說,是前者事後的單向連結,因後者以不幸身亡)。

不過,劇中更讓我印象深刻、也略感困擾的,其實是舞台上的空曠與模糊。當兩名男演員套上軍服,回到站哨時的記憶場景,除了他們所處的平台,台上大部分空間刻意空出,留下兩名飾演越南難民的女演員退居舞台打開後的深處,位處遙遠的昏暗中,讓人看不清也識不明(恰也呼應駐軍射出第二槍時,以「眼睛在那一刻忽然瞎了」,作為誤殺的藉口)。此處的空間選擇,與其說是深入創傷核心,反倒更像是帶著觀眾卸下某種後見之明,回到當下一切都是朦朧未知的情境:看著孕婦難民為了腹中孩子,鼓起極大勇氣向前靠近,背後拖著那串衣服象徵的生命;站崗士兵只敢站在「結界」之內,念符對抗未知的步步進逼。

這片空曠朦朧的未知恐懼,更藉由劇中細緻的聲音設計增添心理壓力。砲聲轟轟像是心跳回音,是揮之不去的枉死幽魂,也是陷入自我懷疑的記憶。在此疊合歷史與當下。也因此,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若想要看到如前作《神去不了的世界》或《麻嗨猴》抽絲剝繭,來回翻轉辯證,直指權力關係玩弄的小人物處境,或許會略感失望。取材自真實事件以及事件本身的悲劇性質,也使《你說的我不相信》不像前兩作得以揉雜虛構,因而少了些調度情緒與表演變化的空間,使得意象雖顯詩意,卻似也一同困在迷霧海洋般的記憶裡。即便如此,《你說的我不相信》依然為雙方角色賦予更多人性——非指人道,而是行動背後隨著時間推移,參雜未知、恐懼、衝動、悔恨的心理狀態。最後,無論生者或亡者,都是沒有選擇地來到這裡。

《你說的我不相信》無從提供解答,似也無意拼湊大時代歷史,像是證明這不(只)是一齣直視過往罪惡與傷痕的作品。事件並未過去,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子彈將設未射的時間點,沒人知道它會射向哪裡。

《你說的我不相信》

演出|烏犬劇場
時間|2025/06/20 19:30
地點|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遊心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