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戲神之後《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
7月
14
2025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次瀏覽

文 王照璵(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2025年臺灣戲曲藝術節的最後一齣大戲,是尚和歌仔戲劇團(後稱尚和)帶來的《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後稱《戲神》)。尚和選擇了以戲曲演員、戲班的題材作為成團三十週年的大戲主題,想必投注了主創團隊多年對戲曲藝術的情感。

近十多年來,臺灣戲曲圈這類「自述身世」的作品頗為流行,在兩岸三地幾乎可視為臺灣特色了,幾個大團都有類似的作品,筆者簡單羅列,如台灣豫劇團《豫韻─台灣情》(2003)、國光劇團《百年戲樓》(2011)、秀琴歌劇團《安平追想曲》(2011)、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散戲》(2016)、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2018)、春美歌劇團與金枝演社《雨中戲臺》(2021)、台北新劇團《戲裡戲外》(2023),連布袋戲也有真快樂《王爺飯》(2021)的問世。諸多珠玉在前,《戲神》又添上怎樣的一頁呢?

故事由一位外臺歌仔戲班萬梨園的老闆許萬竹(梁越玲飾)在後臺昏倒開始。彌留的萬竹面前竟站著媽祖(謝淳雅飾)、田都元帥(黃雅蓉飾)。由於許萬竹自幼乩身體質,很早就與神明交流,曾與祂們訂下約定。兩位神明希望他完成承諾,於是萬竹隨著兩位神明,回顧他的一生,逐步憶起當年的誓言。甦醒後,萬竹將多年累積的改編劇本公開給眾人使用,並以未來戲路作為獎品,舉辦「戲神養成盃」,安排好後事,便履行諾言成為戲神。

整齣戲的結構與尚和另一齣作品《棲地木蓮•劫獄》非常類似:都有兩個超然物外的神明,在一旁指點江山,主角則穿梭回憶與當下,構建起整個故事。不過本作的時間跨幅更大,出場人物更多,使得除了主角外,每個角色出場時間都相當有限。因此萬竹與丹桂(林淑璟飾)沒有結果的戀情、與女兒阿梨(李婉如飾)的父女心結、與自己收養的蔡慶(吳承恩飾)、阿敏(李怡純飾)、春雄(劉冠良飾)等人的師徒關係,都只能以講述的方式一筆帶過。雖然關係敘述尚稱清楚,但人物情感卻難以深入。尤其是當許萬竹醒來,前面所鋪墊的糾結與困境迎刃而解,最後的大和解不免有過於順理成章之感。如果能精簡人物,挪出篇幅來補充細節,相信更可以觸動人心。

梁越玲作為尚和靈魂人物,是臺灣為數不多在編劇領域取得不錯成果的戲曲演員。她的作品無論是唱詞文采還是敘事技巧都頗有水準【1】。由於她深耕戲曲行業,因此描繪戲班生活以及為了生存,拼臺、偷戲、搶戲路的辛酸,可謂手到擒來。雖然篇幅不多,但確實成功勾勒一個真實可信的戲班生活樣態。

只是根據筆者看過的尚和演出,她為自己打造的角色都偏於敦厚、善良、堅忍,甚至可以說是爛好人的地步。如本劇的許萬竹與《棲地木蓮•劫獄》的木蓮人物形象便幾無二致。演起來固然得心應手,但也很容易有重複感。而且這類角色難以創造亮點,不易建立鮮明的舞臺形象。期待梁越玲可以突破自我,挑戰不同人設,為舞台帶來更多亮點。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攝影馬兆驊)

全劇採用音樂劇、歌仔戲並行的演出形式,歌仔戲做為戲中戲的主要載體,音樂劇則肩負起抒發角色情感重任。雖然很明確地區分表演空間,兩者銜接尚稱流暢,但整齣戲的重心仍明顯偏向音樂劇,除了謝淳雅是專業歌唱科班出身,其餘戲曲演員未必都能適應音樂劇唱法,尤其是那些無調性歌曲,更是能感受到部分演員表演演唱時的進退失據。

直到最後「戲神養成盃」的舉行時,全劇重點轉為折子戲展演,接連上演《三擒薛丁山》、《走麥城》、《太君哭碑》。這三齣歌仔戲雖然都是老戲題材,但都經過重新編寫與剪裁,舞臺調度精煉並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表演,在優秀演員的詮釋下,一掃前面的壓抑,讓人看得酣暢淋漓。

不過,高明的戲中戲還能建構起臺上臺下的隱喻。而本劇的戲中戲,包括前面穿插的薛平貴、王寶釧相關劇目,除了〈平貴別窯〉能對應萬竹、丹桂分手情節外,大多無法與當下情節呼應,稍嫌可惜。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而《戲神》也延續這樣脈絡。故事最後,許萬竹踏上戲神之路,編劇給出了答案:「所有勤勤懇懇的梨園子弟都是人間戲神」的精神。雖然有點「心靈雞湯」之感,但也的確表現出主創團隊對梨園行的深厚真誠情感。就好像本劇設定因為田都元帥日益繁忙,而想找主角擔任戲神協助分擔工作。對照臺灣戲曲環境現況,或許這終究只是戲曲人心中的「理想國」。


注解

1、梁越玲曾分別於2017、2023年兩次入圍傳藝金曲獎的最佳作詞人獎。

《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25/06/08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