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統合的身魂《雙身》
7月
14
2025
雙身(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次瀏覽

文 林慧真(2025年度駐站評論人)

《雙身》為【出角-歌仔青世代 】補助計畫的新編戲,一心戲劇團起用年輕的編、導、演共同製作此戲,頗有開創的精神。故事內核為親情的衝突與自我認同的困境,表演形式以兩位演員同演一個角色來呈現內在的掙扎與拉扯,並透過傀儡戲的戲中戲以隱喻父親對孩子如懸絲傀儡般的控制。

秦剛為傀儡師秦安仁的兒子,母親難產而亡,秦剛遺傳母親刺繡的好手藝,父親則認為堂堂男子不應作女紅,外表女性化的他也常被鄰里說三道四讓父親感到丟臉。不斷地衝突下秦剛選擇離家,內在分裂出另一個秦剛的安慰陪伴,當他再次回到家後,他改扮起男裝、並向父親學習傀儡戲,遵循父親意志的活著,同時也感受到父親的溫暖。原以為父親已經改變,卻在秦剛提議演《花木蘭》戲齣時,父親擔心秦剛又回到過去的「男人女體」,父子再次決裂,在旁人「一陣瘋」的勸說下父親終於接受兒子自己的模樣。

劇中,以傀儡戲的《花木蘭》戲齣串起主要架構,母親生前最後所繡的戲服為花木蘭,而花木蘭一角女扮男裝的模樣,隱約呼應著秦剛男扮女裝,因此當秦剛提議演這齣戲時,父親勃然大怒,一來勾起心中的思妻之痛,二來想起兒子男不男、女不女的樣子。另一方面,在秦剛決心學習傀儡戲後搬演《孟麗君》一戲,此齣戲中戲同樣與《花木蘭》涉及性別改扮的問題,但花木蘭是代父從軍故而改扮男裝,孟麗君則為逃離婚姻迫害因而改扮男裝,二者皆與秦剛「身/魂」性別不統一的境況有所差異,兩齣戲中戲的性別改扮皆為封建制度下的無奈與不得已,而秦剛的改扮則是心之所願。因此,劇中不斷出現的《花木蘭》寓意,甚至傀儡戲偶化為人身的段落,難以將花木蘭統合於秦剛一角,唯一緊密呼應的是傀儡戲偶象徵秦剛受控於父親的期望而難以自由,因此故事最後父親剪斷了傀儡絲線寓意著決心放手不再控制著秦剛。

雙身(一心戲劇團提供/攝影徐欽敏)

故事的衝突性在於父親的期望與兒子自我認同的牴觸,控制欲強的上一代、與被壓迫自我的下一代,「雙身」是在長期壓迫下所發展出來的雙重性格,一個堅持走自己的路的秦剛(陳韡慈飾),和一個決定順從父親維護親情和諧的秦剛(孫詩詠飾)。但即使編劇聲稱「當初的設定從來都不是雙重人格,他們(秦剛與柔兒)就是同一個人」【1】,對觀眾而言較難感受兩人同為一體,首先以演員外形而言,陳韡慈本習旦行,孫詩詠本為生行,兩人的身形與姿態有相當大的差異,而陳韡慈飾演的秦剛堅持自我、不惜與父親衝突,孫詩詠飾演的秦剛著重家庭和諧與價值、不惜犧牲自我,兩個性格與外貌迥異。

陳韡慈素來為旦行,此為首次演小生,這牽涉到戲曲行當與角色的性別改扮過程:演員性別為女性,行當為生行,扮演一個帶有女性特質的男性。雖然經過多層的轉換,但陳韡慈的身段及聲線仍傾向原先的旦行;相較而言,孫詩詠飾演的秦剛較具有生行特質、也較為男性化。也就是說,兩個人的表演方式有較大差異,或許導演的安排是為了呈現「一個帶有女性特質的男性」,於是讓秦剛的「雙身」各自擁有一個「更為男性」或「更為女性」的特質。戲的上半場由陳韡慈主演,下半場則由孫詩詠主演,這樣安排固然有老將拉抬新秀的實質意義,陳韡慈和孫詩詠分別飾演的秦剛也各有其性別氣質的偏向,但回過頭來說,兩個人也猶如割裂、各自獨立的身魂,如何密合兩個演員的氣性在同一個角色身上呢?如何說服觀眾兩個人為「同體」?

演員的氣質無法有效統合,加上故事的敘事性又較為薄弱,上半場的父子衝突維持在:父親秦安仁認為我是為兒子好,兒子秦剛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有什麼不對,於是劇情不斷在同樣的情感衝突打轉無法推進。雖然安排了一個「一陣瘋」(孫詩珮飾)的角色來試圖對秦剛給予情感支持、並調和父子間的情感,但這個角色類似傳統戲中的機器神,除了解決衝突之外,這個角色本身沒有戲可言。另一個問題是,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回到青年製作群的問題來說,當一齣戲的演員不夠成熟時,成熟的劇本或導演能幫助年輕演員找到適合的方式發揮;而當劇本不夠成熟時,資深的演員可藉由演技彌補劇本本身的缺點。這齣戲雖然大膽起用年輕編、導、演製作有鼓勵青年的作用,孫詩詠、孫詩珮也參與演出襯托這群青年,但整體而言仍顯得成果不夠成熟,本意雖好卻也令人惋惜。當許多補助計畫瞄準青年一代時,如何幫助他們走向更為成熟的路途,可能仍須多加思考。


注解

1、吳岳霖:〈一心戲劇團《雙身》 用性別議題書寫親情課題〉,《PAR表演藝術》2025年6月11日。

《雙身》

演出|一心戲劇團
時間|2025/06/21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