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沒有統一的表現手法及清楚的劇情脈絡作為支撐,無疑輕了整個事件。而這份輕,在無聲無息地鑽入觀眾內心之前,卻又已被滿溢的音樂給沖散,以至於無法構成份量。(黃明德)
故事沒有統一的表現手法及清楚的劇情脈絡作為支撐,無疑輕了整個事件。而這份輕,在無聲無息地鑽入觀眾內心之前,卻又已被滿溢的音樂給沖散,以至於無法構成份量。(黃明德)
整齣戲在呈現關乎「創作是否應當政治正確?」的敏感議題時,能超越故事只有單一面向或寫實手法的述說方式。藉著混搭風,讓故事在寫實、寓言與神話間,以及在現在、歷史與未來間,巧妙地交會。(羅家玉)
是否因為親子取向的關係,刻意地把這齣戲變得有些平面化。這一點確實可惜了這個創作影響程度,變得些許的薄弱,沒有後續的衝擊力,變得像似成人版的童書一樣。 (李承曄)
在此演出中,對於如暗流潛伏的歷史氣氛與權力操弄略被笑鬧包覆住了,未見人物心理轉折更深的著墨,而台詞呈現官話與廢話的藝術,然在語言反覆的「上下交相賊」中,以及場中強烈的音樂裡,卻覺思考逐漸模糊。 (陳元棠)
導演在舞台調度的功力,是將結構性強的文本《灣生》(編劇陸昕慈 )說的好聽又好看的一大主因。(羅家玉)
編導將灣生這個話題、一段「灣生回家」的故事概念,另闢蹊徑,不著痕跡地連結了台灣自1949前後至今,這塊土地上多元族群的衝突與融合,最後終能回到愛與諒解。輕巧的故事用植物生長為隱喻,帶出天、地、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謝東寧)
鐵支路邊將小說溶為材料,西川滿一生故事成為主線,既演西川滿其人,也演《赤崁記》主要內容,並勾連著日本在台殖民產生的錯綜階級關係,編劇結構層次分明,思考縝細。導演手法也十分流暢。(紀慧玲)
以該團歷年創作展演而論,此次《狂人教育》頗有回歸創團原點、重新練功之意,完成了一次質地較為扎實的劇場作品,也在多年來搖擺不定中重回日本和風路線的類COSPLAY基調。(楊美英)
節目單的「導演理念」說明創作理念是出於反戰,但看完整個演出後,卻不禁令人感到假託的成份居多,和反戰沒太大關係。情節編排的思路實出於一般動漫和電玩設計中常有的簡單卻虛假的人物行為動機:推翻暴政、天下太平與解救情人,這些過於單純的行為動機使得情節編排令人感到過於幼稚。(林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