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前鏡後的形式玩得有趣繽紛,但不夠深入,的確映照之間是殘酷的裸,但是演出刻意的膚淺,卻看不出熱情與體會,或許那是一種質感,感傷被稀釋,我們聽到了卡提諾新聞那機械性的腔調,演員所代表的世代就此顯現了嗎?(陳元棠)
鏡前鏡後的形式玩得有趣繽紛,但不夠深入,的確映照之間是殘酷的裸,但是演出刻意的膚淺,卻看不出熱情與體會,或許那是一種質感,感傷被稀釋,我們聽到了卡提諾新聞那機械性的腔調,演員所代表的世代就此顯現了嗎?(陳元棠)
冗長荒謬的示愛演出,敘述那狂喜與痛苦,眾人的專注操作呈現出細膩小心的溫柔,與偶/舞台的刻意粗糙形成反差 ; 將失敗與過程以精準的演出表達,不論是搬演、雜技與歌唱皆要經過「錯誤」才能到美好那端。(陳元棠)
安娜在劇場中的繞行,也是劇場外的「五月廣場母親」戴上白頭巾的繞行,安娜緩慢沉默,一人身體集結各個年齡的女人姿態,有時強烈巨大的跺腳聲響,是母親們向土地祈求召喚孩子的魂靈,也有如軍政府的暴行,呈現時代的恐怖。(陳元棠)
潘朵拉的盒子在當代或許就是「科技」,打破科技構築的麻痺虛像,由此延伸資本主義生產線減低人性的真實。而高於人性顯得無情的神性,自空墜落回歸人性的溫度,可見人性依然充滿熱烈。(陳元棠)
兩齣劇藝術表現下透出的批判,反映當代氛圍,而語言與場面調度中,更有著後設的趣味與鋒利,而這兩齣劇作分別各有「跨」的特質,如《夜鶯》跨國流動與融合的眼光,與《晴空小侍郎》在傳統戲曲基礎中,開啟現代混搭實驗進而產生向上生長的動能。(陳元棠)
身體與物件的界線被擦去,身體甚至產生物件性,而物件成為身體的延伸,舞台整體神聖與卑賤的混和,如狂歡節後面貌模糊。台上演員的視線,帶有挑釁的直往觀眾看去,以性的外在,莫名的互動,失語的發聲,呈現了暴動之下無效的傷感。(陳元棠)
不同於內台劇場所需要的高度凝結與藝術創作的規則,內外台在表演上不但目的不同,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也不同,因此其中產生的整體氛圍意義,如在互相呼應參照間,能超越自我與社會眼光的界線。(陳元棠)
「台語脫口秀」小品中充滿語言的美感妙趣,在語言技藝中流洩的蟲膠唱片音樂,對照莎士比亞文本被拆解,再對照現實歷史的文化拼貼,以及演員台灣民間身體的自信,最後調和一杯「沙士˙B˙亞」成為總結。(陳元棠)
雖劇情中已盡心挖掘了女性內在,呈現情感掙扎與「相信愛情」,此角色所展現女性的自我意識與智慧,在舞台上仍是收束為典型而「不得不」壓抑的皇太后,並無進一步的觀點與新意。 (陳元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