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人性的多媒體電玩劇場《柯基托斯》
11月
25
2014
柯基托斯(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8次瀏覽
富于庭(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所職碩班)

佇立於一個資訊主軸的年代裡,網路遊戲已然不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消遣而已,是可以延伸成藝術、展演的科技化生活主體,由虛擬轉為實用,又試圖成為一種意識型態或藝術型態繼續壯大。

多媒體電玩劇場《柯基托斯》創作團隊樂乎乎工作坊,沿著台灣製造的知名電玩《Cytus》的背景故事,創作出新型態的多媒體電玩劇場《柯基托斯》。《Cytus》是一個音樂節奏性的電玩,雷亞遊戲從希臘神話故事中Cocytus悲嘆之河發想,唯一與聲音有關的冥河背景,從中賦予它一個關於人與機器的故事,人總是無法在短暫的人生完成任務,於是在臨死前將這些遺願交由冰冷的機器人(Operator)去執行最後的任務,但科技始終與人性是兩回事,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感情,造成無法順利執行任務時,只好更新、修改(Cytus系統)。故事內容與遊戲類型並無關聯性,只是多了一個吸引人的特質,就像這場演出也跟遊戲本身沒有太大關係。

將原始故事賦予更多角色與劇情,試圖用多媒體與互動裝置征服劇場觀眾,或是將更多電玩迷帶入劇場世界,主軸包含三個場景,一、為觀眾解說時空背景的「《柯基托斯》時空展」,二、閃光與電子聲響企圖為觀眾洗滌真實生活塵囂,引領穿越時空進入電玩的世界,三、讓觀眾在三面環繞螢幕中,讀取任務執行的過程。精心製作的三個場景,著實令人著迷於絢麗聲光效果,但卻像是三個分離式的展場,分別展示著裝置藝術、科技藝術與充滿聲光效果的觀眾席,看不太出關聯性,現場也沒有明確的文字介紹供觀眾參考。

文宣中強調「觀眾不能只是坐在觀眾席裡被動的看演出,必須與作品互動,執行四項任務體驗演出」,任務一,觀眾必須提前20分鐘抵達,設定手機或其他裝置的互動頁面,任務二,欣賞展覽作品後,錄下自己願望的聲音,錄音會於演出中呈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任務三,走過《身體構圖Ⅱ》互動裝置,錄下觀眾身影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任務四,正式演出時觀眾可以拿出手機,三面螢幕將呈現Cytus遊戲畫面,讓全場三百人一起同場競技大玩Cytus。針對任務一,現場觀眾的手機裝置必須與指定的WIFI連線成功後,才能夠使用QR CODE下載專用遊戲,手續繁複不說,長廊上、展廳、觀眾席上,到處是反映無法連線的觀眾,任務三,《身體構圖Ⅱ》互動裝置的位置與指引也非常不明確,若是依照現場工作人員在演出後的回答,裝置位置是在舞台前的話,根本不見有觀眾前去使用此項互動,若是依照節目冊所說,位置在於走過場景二時的位置,觀眾也沒有頭緒正確位置究竟何在﹖任務四,演出中所看到的手機亮點幾乎都在拍照與攝影(因角度關係也有可能本人所在位置無法觀察到全場),觀眾想要留下這迷人的燈光音樂效果與表演者的動作(畢竟一般演出無法如此拿出手機來攝影)沒看到有人是在遊戲畫面上逗留的,而且,一個與反應、連接視覺與聽覺的遊戲,如何邊欣賞演出又能夠專心得分,到底是要觀賞演出還是要玩手機﹖在我看來,唯一成功的任務只有錄下「遺願」的部分。

演出最吸睛的部分,莫過於豐富的視覺刺激與聲光效果,使用了浮空投影技術,強化了虛與實的空間變化。浮空投影技術屬於3D全像術的一種,使用預先錄好的影像與特效,現場投影於反射玻璃或浮空布幕上(一種鍍了銀的紗幕),經典作品如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演唱會,在台灣,2012年金曲獎頒獎典禮使用本技術重現鳳飛飛在現場演唱《我是一片雲》,今年(2014)台中燈會也使用浮空投影,投射出飛馬神獸在空中奔騰效果,造成全場轟動。《柯基托斯》的投影薄暮,技術上使投影更清晰逼真,觀念與空間上,猶如區分著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彷彿觀眾們是螢幕前的「使用者」,而表演者是屏幕內的被操控者,再一次強化了過去回憶與人物關係間的虛實感受。

在電玩《Cytus》裡,人的遺願無法完全由機器人來執行,只能不斷更新。當多媒體或科技想要進入表演領域時,很常忘記了技術的驚奇只能撐30秒,而能讓觀眾對演出保持關注,卻是建立在人性而非技術上。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走出劇場後,迎面而來的是數位藝術節展場,可見這是多麼明顯的藝術趨勢,相信這樣的創作理念與製作方向是明確也正確可行的,但需要的是長時間的醞釀,而不是迷失於無法操控的科技中,期盼下次更完整的演出。

《柯基托斯》

演出|樂乎乎工作坊
時間|2014/11/22 14:4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中意圖呈現在跨領域作品的創作手法,「多媒體」、「音樂」、「電玩」、「舞蹈」、「劇場」是否流於拼貼?而文宣中提及「探討當今科技時代的最初人性」透過此作品抽象的虛實表演,實難以感受。(陳美君)
11月
25
2014
電玩、多媒體、音樂、舞蹈、劇場作為宣傳字眼,拼湊出今日最火紅同時也最受質疑與挑戰的「跨界」一詞。然而,實則是一場音響效果極差、缺乏劇場整體藝術觀念、演出結構安排呆板、電玩參與遊戲性貧乏、多媒體影像語言俗套、舞蹈如同雞肋般的音樂會演出。(黃鼎云)
11月
25
2014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