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於拼貼的多媒體遊戲《柯基托斯》
11月
25
2014
柯基托斯(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4次瀏覽
陳美君(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學生)

「多媒體電玩劇場」?作品的宣傳文宣上,出現了這個新興名詞,讓人對此作品充滿了好奇心,會是類似像「VGL」那樣以現場樂團演奏電玩音樂,背後螢幕播放該遊戲的片段?亦或是由真人扮演的電玩人物在台上演出?

節目依照電玩遊戲闖關方式設計,將整個節目設為四項任務三個場景,「任務一:觀眾必須在開演前20分鐘前抵達,先設定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的互動頁面,以便後面遊戲的進行」。但很不幸的,部份的玩家在任務一就卡關(因為現場wifi設定問題),無法順利連結該遊戲……。「任務二:進入場景一,觀眾在欣賞完展覽作品後,錄下自己的願望。」或許因為沒有明確的現場人員指導與協助,實際參與錄製的觀眾並不多。「任務三:當走過場景二的《身體構圖II》互動裝置,觀眾的身影將被錄下,觀眾的影像也會變成作品的一部分」。離開場景一時,其實進入的即是表演主場區,已經有不少觀眾就座等待節目開始,三面環繞的布幕,右、右二幕呈現入場觀眾的即時投影畫面,但不知其立意為何,直到出場後,向工作人員提問才知其互動裝置即為中間主布幕,關於這個須由玩家「主動發現」才能真正參與,並未看見有玩家執行這項任務,實屬可惜。「任務四:《柯基托斯》的正式演出時,觀眾可以將手機拿出來,和全場三百人一起同場競技玩Cytus」對於在任務一就卡關的玩家來說,是有障礙的,即便完成任務一的玩家,問題與任務三一樣,現場未有人即時引導,大部份的玩家,只是靜靜等待演出開始。

玩家在經過任務一、二、三後進入場景三,也就是正式演出,現場由機器修謢員Cytus維修員,著白色超時空服裝與Cytus機器人透過浮空投影技術作一似「啟動」的模式,而後由現場四名樂手:右鍵盤手、左電吉他人,舞台中間則為電子鼓、電子大提琴搭配投影樂手,小提琴、鋼琴作一現場虛與實的互動演出,而左、右布幕陸陸續續投影呈現「天真的小女孩」、「青少年」、「家庭」、「母親」等畫面,試圖與主舞台上正發生的事情,作一輔助說明。而在整個故事進行中,身著黑衣、刻意塗抹黑妝的舞者(已逝者?)不時與機器人相對互動,從一開始模仿式的互動,慢慢接觸彼此,進而一同完成同一動作,猶如在敘說願望的實現。

整場表演,音樂的取材源自於電玩遊戲「Cytus」,由原電玩音樂重新編製,對於該遊戲電玩玩家來說,一定有身歷其境之感,而對於非該電玩玩家而言,則是一個全新的聽覺與視覺感受,然而,主旋律的聲響來自於影像樂手,而不由現場樂手直接演出?與一般演出方式相違背,不知其考量為何?

作品中意圖呈現在跨領域作品中以A+B大於2的創作手法,在「多媒體」、「音樂」、「電玩」、「舞蹈」、「劇場」是否流於拼貼?而文宣中提及「探討當今科技時代的最初人性」透過此作品抽象的虛實表演,實難以感受。我記得有句廣告台詞是這麼說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意圖處理「科技」與「人性」關聯時,是否應多著重在人性具體表現上。

《柯基托斯》

演出|樂乎乎工作坊
時間|2014/11/22 14:45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多媒體或科技想要進入表演領域時,很常忘記了技術的驚奇只能撐30秒,而能讓觀眾對演出保持關注,卻是建立在人性而非技術上。這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富于庭)
11月
25
2014
電玩、多媒體、音樂、舞蹈、劇場作為宣傳字眼,拼湊出今日最火紅同時也最受質疑與挑戰的「跨界」一詞。然而,實則是一場音響效果極差、缺乏劇場整體藝術觀念、演出結構安排呆板、電玩參與遊戲性貧乏、多媒體影像語言俗套、舞蹈如同雞肋般的音樂會演出。(黃鼎云)
11月
25
2014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