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樂織研創所的親子劇場《猴來借扇》,嘗試將布袋戲偶、京劇武生、國樂演奏與觀眾互動相結合,為經典的《西遊記》火焰山故事情節,賦予了生動活潑、別具一格的詮釋。身為觀眾,不僅可以觀賞戲劇,還能看孩子們的表情,聽他們的聲音——這正是這部劇最獨特的地方。
演出以孫悟空的聲音拉開序幕,用台語和華語交錯報幕,試圖營造一種親切感。隨後,琵琶、二胡和嗩吶等樂器演奏《少林足球》的配樂,讓劇場熱鬧非凡。然而,僅僅三分鐘,許多孩子已是坐立不安,皺著眉頭,竊竊私語:「這是什麼?」對孩子們來說,演出還沒開始,他們就不得不忍受一段「茫然」的等待時間。那一刻,我感受到親子劇場中孩子們注意力有限這一殘酷的現實:三分鐘或許就是他們能忍受的極限。幸好,隨著布袋戲偶登場,一句:「哇!我是誰啊?」氣氛瞬間被點燃,孩子們毫不猶豫地喊道:「孫悟空!」這種直覺反應,是親子劇場中最美好的瞬間——孩子們無需任何鋪墊,直接對著舞台做出回應。豬八戒隨後登台,特意幽默地說了一句「我不是諸葛亮」,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那笑聲純真又富有感染力,連大人們也忍不住跟著笑出聲來。
孩子們最興奮的是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當布袋戲孫悟空消失,京劇武生變出金箍棒時,孩子們驚呼連連。尤其是當武術家孫悟空抓住鐵扇公主的戲偶,用顫抖的手營造出一種恐懼感,孩子們瞪大眼睛,半信半疑地問道:「她真的害怕了嗎?」這種虛實交織的完美結合勾起孩子們的好奇心。他們分不清人與偶的邊界,讚嘆於京劇與布袋戲的融合,沉浸感也隨之加深。而這部劇也充滿了俏皮又充滿現代感的語言。段落中,演員用「AI這麼厲害,不如問 ChatGPT!」引來孩子們會心一笑;孫悟空安撫鐵扇公主時,還脫口一句日語「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請稍等一下)。小朋友不一定完全懂,但卻因為「熟悉的語感」而覺得好笑。這些插科打諢,讓孩子覺得孫悟空和自己「在同一個時代」,而不是遙遠的神話人物。
猴來借扇(臺灣表演藝術跨領域學會提供╱攝影岳高有限公司)
互動設計是親子劇場的核心,但在這次演出中,卻成了最令人遺憾的部分。中段劇情中,演員頻頻向孩子們提問:「小朋友,他變成牛魔王了,好不好?」、「他是不是壞人?」孩子們踴躍舉手回答問題,氣氛活躍。然而,演出後的體驗環節卻是一片混亂。主持人不停地呼來喊去,問題環節沒有清楚的秩序。孩子們舉手卻未必被點到,有些孩子甚至露出了無法參與的失望表情。那一刻我意識到,親子劇場最需要的不是熱鬧的氛圍,而是精心設計的、讓孩子「被看見的機會」。
《猴來借扇》篇幅不長,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的出場略顯倉促。當鐵扇公主遞上假扇子時,觀眾席上一個孩子小聲問道:「那是真的嗎?」可惜的是,劇情沒有提供足夠的背景來解答這個問題。孩子們雖然被熱鬧的氛圍所吸引,但他們心中的疑問卻沒有得到戲劇本身的解答。這說明親子劇場不只要「短小」,更要「清晰」。
走出劇院時,腦海中一直迴盪的,並非孫悟空最終是否借到了扇子,而是孩子們一聲聲「孫悟空」的呼喊、一聲聲純真的笑聲,甚至那些錯失互動的失落情,都比舞台本身更令人動容。或許,親子劇場的真正魅力,不在於舞台效果的恢弘,而在於它對孩子心靈的照顧。或許,真正的芭蕉扇,並不在鐵扇公主手裡,而是在孩子們的心中。那把扇子,能吹熄他們的疑惑,點燃他們的想像,留下他們記憶中第一個「走進劇場」的美好瞬間。
《猴來借扇》展現年輕演員的熱情和技藝,讓孩子們初次接觸布袋木偶和傳統表演藝術。然而,要真正實現「寓教於樂」,需要更精妙的互動設計以營造更流暢的敘事。對孩子來說,戲劇不僅是一場遊戲,也是他們第一次親密接觸藝術的機會。
《猴來借扇》
演出|樂織研創所、亦宛然掌中劇團
時間|2025/09/29 15:0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東3B館 烏梅劇院